行進中國丨山水搭台,“快樂劇種”綻華彩

“哪嗬咿嗬嗨——”午后,伴著鼓、镲、鑼的節奏,悠揚的吟唱蕩漾在桂林永福縣羅錦鎮金雞河水庫畔。
手腕輕轉,扇面翻飛,“花旦”林華珍與“小生”林美秀默契配合,將一段黃花腔唱得有聲有色。你來我往,眼波流轉間,農家兒女互訴心事的情景躍然於山水之間。
這鮮活的一幕,是永福彩調藝術生生不息的縮影。
林華珍(左)與林美秀(右)在唱彩調。人民網 雷琦竣攝
彩調又稱“調子”,是廣西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因其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分為傳統彩調和現代彩調,傳統劇目有《十月花》《雙簧旦》等千余個,現代劇目則以《劉三姐》為代表。
彩調的“根脈”深深扎於永福縣羅錦鎮的沃土中,汲山水靈韻,潤一方鄉民。“它的唱腔明朗輕快,村裡老老少少都愛唱,我從十幾歲就開始學,一晃都唱40多年了。”羅錦鎮林村村民林華珍自小耳濡目染,家中珍藏的幾十套彩調服飾,足以演繹戲曲中的所有角色。
當地人對彩調的熱愛,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林美秀笑言:“農閑時唱,喜宴上唱,鄉鎮演出中也唱,興致來了還會現編現演,大伙兒聽得不亦樂乎。”作為表達情感的自然載體,彩調在煙火氣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2006年,彩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羅錦鎮林村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彩調)”﹔2013年以來,永福縣先后獲評“廣西彩調藝術傳承創新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彩調)之鄉”等。
從鄉野小調到文化名片,彩調踏上了更廣闊的傳承舞台。
羅錦鎮“彩調周周唱”活動。張志芳攝
如今,羅錦鎮活躍著16支村級彩調隊,以“彩調周周唱”文明暖心活動為紐帶,每隔一個圩日便為群眾登台獻藝,將田間故事、民間傳說娓娓唱來。據統計,羅錦鎮每年彩調演出場次超過200場,觀眾人數超過10萬人次。
為了讓彩調“年輕化”,羅錦鎮還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依托崇山研學基地學校開展沉浸式教學,讓青少年在學唱練演中感受彩調的魅力﹔深化文旅融合,將彩調元素融入圖書館布局、景區游覽等場景,以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游客參觀打卡﹔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平台等新媒體渠道分享彩調劇,讓詼諧幽默的唱腔跨越地域界限……這一文化瑰寶正站在時代舞台上煥發生機與活力,唱響新聲新韻。(韋歡、雷琦竣、朱曉玲、覃心、梁章暉、何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