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縣“四帶”融合:織就桂北振興新畫卷

初夏時節,資源縣車田苗族鄉車田村黨員活動中心內氣氛熱烈。村黨總支書記潘偉生正與幾位苗族、瑤族黨員代表共同研究著村集體茶園今年的擴種計劃。窗外,連片翠綠茶園沿山勢鋪展,遠處,紅七軍長征留下的足跡在山水間若隱若現。
山環水繞資源美
在這裡,黨的組織力量、多民族手足情誼、鄉村產業脈動與山水生態之美,正悄然匯聚成一股驅動資源縣跨越發展的合力。資源縣委縣政府精准聚焦“四帶融合發展”戰略定位,以“黨建引領促發展示范帶”為核心引擎,驅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鄉村振興示范帶”與“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帶”同頻共振,一幅交織著組織力量、民族和諧、產業興旺與生態之美的壯麗圖景正在桂北大地徐徐展開。
黨建引領:鍛造基層磐石,點亮發展燈塔
資源縣深諳,高質量的發展航程離不開堅強舵手。全縣精心構筑“黨建引領促發展示范帶”,以提升組織力為關鍵,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資源鎮天門村,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天門村賦能種養專業合作社,改變了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合作社創新性地採用“1+1+1+N”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帶動全體村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吸引眾多農戶投身產業發展。
在天門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種植淫羊藿、黃精等中藥材
如今,合作社基地的五百余畝土地中,超過三分之二用於林下種植,馴化金果欖、剪葉淫羊藿等多種藥食同源的名貴藥材在這裡茁壯成長。林下獨特的生態環境為藥材提供了天然庇護,不僅保証了藥材的高品質,還實現了土地資源利用,讓“一畝地”產出“多份收益”,讓“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群眾受益”的模式成為現實樣板。在車田灣村,村黨總支將紅色基因融入日常,組織黨員定期巡護紅軍長征遺跡,並創新推出“黨員責任田”制度——每名黨員對口聯系幫扶數戶各族村民,從生產技術到矛盾調解,黨員成為田間地頭最活躍的“主心骨”。
資源縣以“黨建+”模式為紐帶,把黨的組織體系深深嵌入到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民族團結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中,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堅強堡壘,為“四帶”融合注入了不竭的“紅色動能”。
在車田石山底,村民和游客共舞
民族團結:心手相牽,澆灌和諧沃土
資源縣這片熱土上,漢、苗、瑤、壯等12個民族如石榴籽般緊密相依。“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的建設,正是要激活這份血脈相連的深厚情誼,使其成為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車田苗族鄉石山底屯的變遷是生動注腳。在政府扶持和黨員帶領下,村民挖掘獨特的苗族文化資源,打造了“石山底民族融合示范點”。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慶,各族群眾身著盛裝,共同參與長鼓舞、唱山歌、打糍粑等民俗活動,當地苗族阿婆感慨:“以前隻在寨子裡熱鬧,現在天南海北的游客都來學我們的舞,聽我們的歌,心裡頭那個自豪啊!”在兩水苗族鄉和平村,由漢、瑤、壯等多民族村民共同組建的楊梅種植合作社,不僅推動不同楊梅品種在高山上規模化種植,更探索出“庭院經濟”的立體模式,年產量約超8000斤,各族社員收入穩步增長。
通過文化共融、經濟共建、社會共享,資源縣讓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看得見、摸得著、有溫度、有質感,為“四帶”融合鋪就了情感相通、利益相連的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強基,鄉村煥新顏
鄉村振興示范帶的蓬勃發展,是資源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探索強村富民新路的生動實踐。這條示范帶以產業為基、以生態為底、以宜居為標,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勃勃生機。
瓜裡鄉白竹村舉辦一年一屆的瓜田壟裡春耕育苗活動,熱鬧非凡
瓜裡鄉白竹村的蛻變令人振奮。當地利用高海拔冷涼氣候優勢,在科技特派員和黨員示范戶指導下,大力發展高山有機蔬菜和富硒稻米種植。本地企業家李明青帶領團隊扎根於農田中,種植的富硒稻米、有機蔬菜品質極佳,直供高端商超,吸引本村及周邊30余名勞動力穩定就業,年收入增長9000余元。
在河口瑤族鄉蔥坪村,農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政府整合資金完善基礎設施,昔日閉塞的小山村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整潔的瑤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精品民宿、農家樂、瑤藥體驗館等業態蓬勃發展。村民李大嬸喜滋滋地說:“以前外出打工,現在守著家門口,種種菜,一年收入也有幾萬塊,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資源縣正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將一個個散落的“盆景”連綴成鄉村振興的壯美“風景”,為“四帶”融合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撐和廣闊的空間載體。
生態文旅:山水生金,綠韻引客來
“生態立縣、旅游強縣”是資源縣一以貫之的戰略選擇。“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帶”的精心打造,正是讓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釋放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價值。
在八角寨景區,游客正在體驗飛拉達項目
八角寨景區作為國家森林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其保護與開發是資源縣生態文旅融合的典范。縣裡嚴格遵循生態保護紅線,投入巨資完善生態步道、導覽系統,並深度挖掘丹霞地貌科普價值和周邊本土文化元素,推出“地質奇觀+叢林探險”的深度體驗游。今年“五一”期間,景區周邊鄉鎮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全面飄紅,周邊民宿入住率高達100%。
資江流域的綜合治理與旅游開發則是另一大手筆。昔日沉寂已久的江面,如今碧波蕩漾,成為“人在畫中游”的黃金水道。沿岸擁有天門山的美妙風景、風帆石的波瀾壯闊,串聯起古鎮、特色村寨,形成了一條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的百裡畫廊。
資源縣在發展中始終恪守生態優先的底線,通過科學的規劃和高品質的服務供給,將生態顏值有效轉化為經濟產值,為“四帶”融合注入了綠色、可持續的澎湃活力。
融合共生:匯聚磅礡偉力,擘畫嶄新篇章
資源縣“四帶”融合絕非各自為戰,而是以黨建為“經”,以民族、產業、生態為“緯”,在縣委縣政府的統籌擘畫下,深度交融,同頻共振。
車田灣村的實踐極具說服力:村黨總支牽頭,聯合周邊幾個多民族村落黨支部成立聯合黨委,整合區域內紅軍長征遺跡、生態茶園、苗族文化等資源,共同規劃打造“紅綠古彩”精品旅游環線。
這條環線上,黨員是講解員也是服務者﹔各族群眾經營農家樂、銷售特色農產品、展示傳統技藝﹔茶園既是產業基地,也是生態景觀。去年,該環線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實現了組織強、民族和、產業興、生態美的多重疊加效應。
筏舟資江
資源縣以“四帶融合發展”為戰略支點,撬動了縣域發展的全局變革。當黨建的旗幟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當民族團結的贊歌在山水間回蕩,當鄉村振興的畫卷在田野上鋪展,當生態文旅的活力在綠水中迸發,資源縣不僅書寫了自身發展的嶄新篇章,更為民族地區縣域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源樣本”與“資源智慧”。(莫京霖)
來源:資源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