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廣西農職大:田間地頭鑄魂育人

2025年06月24日10:03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廣西農職大)的八桂田園玉米育種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梁祥炎向新生們講述:“這顆‘慶紅509’種子,凝聚了李體琛教授團隊數年的心血與堅守。從最初畝產170公斤到如今突破500公斤,每一粒玉米都在講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奮斗故事……”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廣西農職大新生的“必修課”。

模式創新——從“課堂說教”到“田間悟道”

自2022年八桂田園入選國家首批“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專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來,廣西農職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已組織2萬余名新生在此完成沉浸式思政實踐,構建獨具特色的“農田+思政”育人新路徑。“過去覺得思政課就是講理論,沒想到能在無土栽培區討論糧食安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2404班劉牽同學感嘆道。

學校組建由思政教師、農科專家、產業帶頭人構成的“三農導師團”,在園區打造6個實景教學點,開發“觀察-體驗-探究-踐行”四階教學法。在智能溫室,農藝師演示深液流技術,思政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創新如何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在玉米育種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體琛講述48年科研歷程,思政教師隨即組織“種業振興與青春擔當”主題研討。這種“實景浸潤+技術解析+理論升華”的雙師授課模式,讓抽象理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認知。

價值挖掘——從“農業現象”到“思政議題”

“種業攻堅”解“奮斗精神”。學生觸摸該校李體琛教授團隊改良的玉米根系,感慨著48年上萬次實驗數據收集、對比、總結的不易,思政教師則通過講述每一次失敗后堅持不懈的試驗故事,引導學生領悟“四十年磨一劍”的奮斗精神。在火龍果園,該校農業工程學院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歐善生教授的感人故事同樣被巧妙引入思政實踐課,他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農業科技一線,攻克“金都一號”新品種培育的經歷,被提煉為科研為民、甘於奉獻的思政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在技術創新背后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高尚品質。

“現代農業”解“創新精神”。在無土栽培區,深液流技術種植蔬菜引發討論。通過傳統農具與智能農機對比,學生在時空對話中理解農業現代化內涵。農業現代化正是一場由創新精神驅動的深刻變革。另外,專家拆解水肥循環技術,思政教師則用無數次堅韌探索的研發故事,剖析其中面對未知的勇氣、百折不撓的韌性與突破瓶頸的智慧。這些鮮活的創新成果,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具象化,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敢為人先、永不言棄的創新精神,正是驅動農業飛躍、時代前行的核心力量,並從中汲取勇於探索、敢於突破的信念與啟發。

“鄉村振興”解“夢想精神”。在農業文化長廊,展示優秀校友陳府昌返鄉創業,僅半年時間就與多家電子商務公司、農村合作社及多家農戶達成合作,腳踏實地走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路上的故事。這份“腳踏實地”的堅韌,彰顯了夢想精神最厚重的底色: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更要有將星辰種進泥土的擔當。他的經歷深刻啟發了青年大學生鄉村振興的宏大夢想,終由千萬青年“敢夢”“敢為”的微光點亮。

成效彰顯——從“知農愛農”到“興農強農”

隨著思政課實踐教學持續深化,育人成效日益顯現。通過田間地頭的實踐課堂,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農業生產的理解,更在農學科研者和優秀新農人感人事跡的學習中厚植了“知農愛農”情懷。這種情懷還逐漸轉化為“興農強農”的實際行動。近三年,畢業生涉農就業率大幅提升,涌現出一批扎根三農的典型代表。2021屆畢業生張祖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位“00后南瓜表妹”創建了“小瑜知青農場”,將智能化農業技術成功應用於南瓜種植,帶領團隊培育100多個南瓜品種。在田間地頭的思政實踐課堅定了一大批青年學生的三農情懷,讓他們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找到了人生價值實現的密碼,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了青春活力。

如今,八桂田園的阡陌之間,每學期都有數千名學子開展思政實踐課,一幅“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復興征程上”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廣西農職大用實踐証明:最生動的思政課,永遠生長在祖國大地的沃土之中。(何明鳳 梁祥炎 蔣飛燕)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