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打好“三張牌” 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

近年來,北海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打好陣地建設、社會宣傳、服務提升“三張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為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貢獻北海力量。
打好“陣地建設牌”。依托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宣傳教育陣地作用。一是發揮市委黨校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精心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位一體”育人體系,組建民族學、歷史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專業教研團隊,開發《從“世界難民安置的櫥窗典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廣西北海僑港鎮的生動實踐與經驗啟示》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課程﹔創新推出“理論講授+案例教學+互動研討”多維教學模式,著力打造資源獨特、內涵豐富的共同體意識實境課堂﹔發揮科研資源優勢,2024年以來,完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研究課題4項,為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成果支撐。二是發揮機關、學校、圖書館等重點宣傳陣地作用。在學校開展1次宣傳展示、1次專題報告、1次主題班會等“六個一”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師生心靈深處﹔依托司法機關組織開展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進機關、社區、鄉村、校園、企業、廣場、網絡等“普法七進”活動,為各族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詢服務﹔在市圖書館、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等便民圖書室、展覽室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元素,引導廣大讀者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理念。三是組建北海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面向各行業基層一線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政策、模范事跡、民族宗教基礎知識等,打通宣傳教育“最后一公裡”,讓民族團結的理念在社會各領域基層深深扎根。
打好“社會宣傳牌”。加強統籌協調,探索常態化宣傳機制,推動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新格局。一是印發《2025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北海市系列活動工作方案》《北海市2025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方案》,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宣傳載體、宣傳方式。宣傳、統戰、網信、教育、民宗、文旅、司法、商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統籌協調,以民俗活動、文藝匯演、主題宣講、書畫展覽、促銷購物等多元形式,在全市范圍內舉辦上千場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惠民活動,確保宣傳教育落實到位、成效明顯。二是實施“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採取多批次、小規模、常態化的方式,在報紙、電視、廣播、微信、學習強國等媒體平台上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內容,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業態傳播民族團結正能量。三是突出中華文化內涵,深挖疍家文化、南珠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底蘊,以本土故事為藍本,創編《碧海絲路》《向海之路》《夢會太湖》《阿珍“紅”了》等200多部(首)文藝精品在國內外開展巡演,讓珠城各族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感人故事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將本土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源泉。
打好“服務提升”牌。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把宣傳教育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結合,促進宣傳教育提質增效。一是強化跨區域聯動。2023年以來,北海市與雲南昆明市、河北承德市、廣東珠海市、上海市鬆江區,廣西百色市、桂林市、梧州市等區內外22個地市(縣區)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跨區域協作機制,搭建一個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三項計劃”創新研究、經驗交流、共建共享於一體的政府性公益互動平台,推動民族團結聯創、區域發展聯建、精神家園聯筑、節慶活動聯辦、社會治理聯動,攜手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流、增收致富、互嵌發展。二是發揮旅居者聯合會“橋梁紐帶”作用,持續優化服務機制。搭建旅居者與政府部門溝通、與當地居民融合、展示自身才華的平台,為旅居者子女就學、經商創業、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暖心服務,滿足各族旅居者們生活、經商、創業上的需求,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幸福感。組建北海“候鳥”民族團結志願服務隊,每年組織旅居群眾開展宣講、義診、助學、愛老等志願活動上百余次,在實現新老北海人在珠城心手相牽、相互交融的同時更好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入旅居者心靈深處。三是打造“三所聯動”機制,情法交融化解矛盾糾紛。整合司法、公安和律師事務人才資源,打造調解團隊。如,海城區西街街道構建“石榴籽調解體系”,調解過程中,“三所”分工明確、多管齊下,轄區司法所快速厘清糾紛事實、提取糾紛關鍵點,提出調解方案﹔派出所穩控現場秩序,安撫當事人家屬﹔律師講“法”理,耐心向雙方講解法律法規,實現糾紛早處置早解決,大幅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指數”。(羅澤威)
來源:北海市民族宗教僑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