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靖西:推動“產才+產教”深度融合 厚植產業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2025年06月04日09:50 |
小字號

農技專家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
農技專家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

清晨,靖西市同德鄉新民村曼谷峰水果種植基地,科技特派員陳香玲正蹲在地頭,手把手教農戶修剪枝條。“去年用了新技術,肥料利用率提升15%,果子甜度也上去了。”果農陸朝華笑得合不攏嘴。不遠處,柑橘示范園的果架上碩果累累,這裡產出的沃柑畝產提高了20%,成了當地的“黃金果”。

這一幕,正是靖西市推進產才產教雙融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靖西市立足資源稟賦,以產業需求為牽引,以教育供給為支撐,構建起“產業聚才、產教育才、人才興產”的良性循環。

以產聚才,讓人才“引得來”更“留得住”

“以前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20家非煤礦山企業的日常安全生產巡查,現在通過‘一企一策、分類監管’系統,2個小時就能完成線上巡查工作。”在靖西市應急管理指揮中心,高層次人才覃康樂正專注調試“應急智慧系統”。

2022年,他通過市裡“靖美英才”工程從外地引進,如今已成為部門骨干。“這裡不僅有政策支持,更有能施展才華的舞台。”覃康樂說。

近年來,該市圍繞工業、農業、旅游、邊貿等重點產業,分領域、分行業精准繪制《人才地圖》,建立“一池雙庫”——存量為100個編制的“人才編制池”、高層次人才需求庫和靖西在外優秀人才信息庫,精准引才。截至目前,該市累計引進各類人才2753名,其中包括51名高層次人才,人才總量增至4.8萬余名。

人才聚則產業興。該市以人才鏈托舉創新鏈,累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1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獲批6個科技項目,其中1項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項目。一批自治區級、百色市級“工匠”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涌現,更是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產教融合,鍛造產業協同“生力軍”

在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訓基地裡,學生們正在汽車維修車間忙碌著。學校與多家企業合作開設了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等11個專業,由企業提供設備支持和技術指導,共建實習基地。

“我們把維修線、生產線搬進教室,學生畢業就能上手。”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岑亮說道。這種“車間即教室、師傅即老師”的培養模式,讓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近年來該校為企業輸送的500名畢業生,如今已成為生產線的骨干力量。

產教融合的深度,決定了產業發展的速度。靖西市深化政企校“三方”聯動機制,通過搭建常態化溝通平台,推動區內多所高校與當地多家企業建立長期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聯合攻關技術難題、訂單式培養等方式,為產業鏈輸送技能人才。

產學研合作更延伸至田間地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與靖西農業農村部門合作,選派特派員團隊扎根鄉村,以“田間課堂”的方式培訓農技人才660人次。

產才融合,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在舊州古鎮的傳承工坊,82歲的非遺傳承人黃肖琴正帶著徒弟們趕制訂單。“跟著黃奶奶學了兩年,現在每月能掙2500多元!”脫貧戶符小艷捧著剛完成的繡球笑著說。

靖西將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打造“庭院繡球經濟”。政府搭台、企業下單、村集體組織、農戶參與,1500余名繡娘在家門口就業。目前,該市“壯錦課堂”已開班2000多場,培育3000余名刺繡、織錦手藝人,上百名脫貧戶年增收超萬元。

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也迎來“智力輸血”。該市通過“千雁萬群”培育工程,用活綠領人才實訓基地、黨校等陣地,累計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3萬余人次。發揮粵桂協作、“組團式”幫扶等政策效應,柔性引進20名碩博士專家顧問,成立8個工作室,為30多家企事業單位“把脈問診”。醫療、教育、農業領域的“名師帶徒”“青藍工程”機制,更是培養出263名本土骨干人才。

“產才產教融合,關鍵在融。我們將持續精准對接需求、破除機制壁壘,推動人才與產業互哺,教育與經濟共進,為邊境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不竭動力。”靖西市人才儲備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梁惠、林鈺)

來源:靖西市委組織部

壯錦課堂教學現場
壯錦課堂教學現場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