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鎖住時光的味道!藏在賀州粽子裡的保“鮮”密碼

2025年05月30日17:39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制作好的客家灰水粽。李艷攝

制作好的客家灰水粽。李艷攝

又是一年端午,南北民間悄然打響年度“甜咸之爭”,而廣西賀州人有自己的心頭好。地處桂、粵、湘三省(區)交界處的賀州,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交融,既有傳統味道的客家灰水粽,又有餡料豐富的大肉粽,它們各自佔據著半壁江山。

灰水粽,是賀州客家人端午節必備的粽子,吃的時候蘸黃糖水或白糖,冰冰涼涼、軟軟糯糯,客家人也稱之為“甜粽”。

在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文坡村裡,梁盆蘭正在制作客家傳統的灰水粽。盤姝吚攝

在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文坡村裡,梁盆蘭正在制作客家傳統的灰水粽。盤姝吚攝

5月28日,在八步區蓮塘鎮文坡村梁盆蘭家中,大家圍坐一起,將提前備好的糯米、箬葉等擺上桌案,開始制作這道客家美食——灰水粽。

“我們客家人年年五月節(端午節)都包灰水粽,我老人家80幾歲了包到現在都還會包。”雖然梁盆蘭年事已高,但是她還記得這門手藝。而她的拿手絕活,則是制作“灰水”。灰水粽好不好吃,關鍵就在於這個“灰水”。

“灰水”是天然鹼水,在客家人眼中,“灰水”的最佳原材料是一種名為“布驚”的植物。用新鮮採摘的“布驚”,和干稻草、茶籽殼等一起燒制成灰,將灰倒入水中一起煮沸,之后經過過濾、冷卻,灰水就制作好了,將灰水裝進干淨的瓶中,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加入“灰水”的粽子,外表金黃,呈現出晶瑩剔透之感。

梁盆蘭的女兒鄒靜說:“小時候上山砍柴、下田干活,我們帶的午餐就是灰水粽,吃得飽還容易消化,天氣熱也不會變質。”

“我們把稻草燒成灰,一層灰一層灰水粽這樣疊放在籮筐裡,能保鮮一個多月。”鄒靜說。那時候端午節,每家每戶都要做二三十斤的灰水粽,他們常用這樣的方式保鮮,並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食用鹼水也替代了“灰水”,但人們念念不忘的還是記憶中的味道,每逢端午,不少人還向梁奶奶家購買這種天然的“灰水”。

在廣西過山瑤家文化園裡,身著瑤族元素服裝的瑤族婦女正在制作熏肉粽。李艷攝

在廣西過山瑤家文化園裡,身著瑤族元素服裝的瑤族婦女正在制作熏肉粽。李艷攝

另一邊,在瑤山深處,傳出了陣陣粽香。5月28日一大早,在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過山瑤家文化園,何婷婷一家人就開始忙碌,有的淘米,有的洗粽葉,有的切臘肉……他們將制作瑤族傳統的煙熏臘肉粽。

不同於一般的鮮肉粽,瑤族臘肉粽使用的餡料是熏制的臘肉,輔以紅豆、白米豆等材料制作而成。“我們選用本地的土豬肉,用新鮮八角木熏制,這樣熏制的臘肉粽就會帶有八角木香。”何婷婷說。

生活環境促使瑤族人形成了儲存肉類的特別方法——煙熏肉。在以前,家裡殺了豬一時半會吃不完,便把肉切成條塊,放鹽腌制三四天,然后用竹條串好挂爐灶上方,任煙火熏烤,熏制兩個月以上取下放好,一年半載都不會壞。后來,在端午時節,他們就用煙熏臘肉代替鮮肉,由此產生了瑤族煙熏臘肉粽。

肥瘦相間的秘制煙熏臘肉,搭配軟糯彈牙的優質糯米,包裹在清香的粽葉中,慢火蒸煮,肉的油脂浸潤米粒,這是瑤族百年傳承的匠心味道。

制作好的瑤族熏肉粽。李艷攝

制作好的瑤族熏肉粽。李艷攝

“對於我來說,臘肉粽就是家的象征,每年端午節,就會想起以前跟家人們聚在一起包粽子的樣子,有家的味道。我也希望我可以將這個臘肉粽傳承下去,讓下一代們都能嘗到家的味道。”何婷婷說。

如今,何婷婷也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深山裡的瑤族煙熏肉粽銷售出去。“我們的臘肉粽子不單單是我們自己喜歡吃,也有很多外地的朋友來訂我們的臘肉粽,現在每天都要100-200條粽子銷往外地。”何婷婷說。

為了讓粽子更具獨特性,瑤族同胞們也加入了“灰水”,這種方式在代代相傳中保留了下來。他們制作灰水所用的材料簡單易得,是晒干的花生苗、稻草、茶籽殼等,將它們燒制成灰后加入水中一起煮開,經過過濾、冷卻、沉澱,就會得到略帶黃質的“灰水”。

“灰水”使粽子色澤更加透亮,糯米不易變質,煙熏肉香中伴著淡淡的草木清香。真空包裝的粽子,加上“灰水”的作用,在長途運輸中保持了粽子的新鮮。

粽子,不僅僅是一道美食,其中更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情感與智慧,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它們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李艷 盤姝吚)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