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裹溫情 鄰裡話安康”暨五象嶺北社區第三期民俗文化傳承教育課開課

端午近,粽葉香。5月20日,南寧市良慶區五象嶺北社區二樓活動室內歡聲笑語,粽葉的清香彌漫整個空間。各族居民圍坐在長桌前,手指翻飛間,青翠粽葉與瑩白糯米化作一個個棱角分明的粽子。這場以 “粽葉裹溫情 鄰裡話安康” 為主題的活動,圍繞社區 “三‘象’五‘嶺’” 工作思路,依托 “象嶺民俗文化微課堂” 平台,將傳統節日化作鮮活的文化教育現場,讓民俗傳承在指尖與舌尖流淌。
活動上,“象嶺微課堂” 特邀志願講師甘老師托起粽葉,從屈原 “朝飲木蘭之墜露” 的典故講到江南“一葉裹乾坤”的包粽智慧。電視屏幕上,古人制粽的古畫與短視頻平台上的創意包粽技法交替閃現,勾連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粽葉要兩片交疊,折出漏斗狀才能兜住糯米。” 甘老師現場演示時,王阿姨忍不住輕聲指點鄰座年輕人:“米別壓太實,煮出來才軟糯。”從事新媒體工作的小陳首次嘗試包粽,在幾次散葉漏米后終於扎緊麻繩,舉起作品時引得滿堂掌聲,她笑稱:“這比寫文案難多了,但粽子裡藏著祖輩的生活智慧。”
蒸鍋咕嘟作響的間隙,有居民自告奮勇捧著艾草菖蒲花束講解:“古人以‘艾虎蒲劍’驅毒避穢,咱們今天也來認識一下這‘安康福束’。” 碧葉垂露的艾草與劍葉舒展的菖蒲相映成趣,傳統民俗在實物講解中變得可觸可感。
當蒸籠揭開時,鹼水粽的香氣交織升騰,居民們品粽閑話間,都不禁感慨:“粽子還是大伙兒一起包的最香,吃出了幾十年前大雜院的老味道。” 糯米的軟糯、粽葉的清香與鄰裡的笑聲,共同勾勒出端午時節最溫暖的市井圖景。
此次活動中,“象嶺微課堂” 化身文化紐帶,不僅讓傳統技藝可觸可感,更激活了社區自發傳承的能量。下一步,五象嶺北社區將繼續以民俗為橋,聯結鄰裡情感,讓 “象嶺微課堂” 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社區治理創新的雙重載體,在粽葉翻飛、艾草搖曳間,書寫新時代的文化共生篇章。(馬國磊 何立根)
來源:良慶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