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凌雲:以文明新風賦能鄉村振興

凌雲縣下甲鎮平懷村。人民網 付華周攝
初夏時節,行走在廣西百色市凌雲縣的山鄉沃野間,連片桑園碧波蕩漾,整齊村居點綴其間,文明新風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輝。近年來,凌雲縣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引擎,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將文明鄉風融入鄉村振興的肌理,繪就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民風淳”的生動圖景。
產業挑頭,鼓了腰包更暖了人心
“我愛家鄉平懷村,幸福小康傳佳音。村規民約真是好,唱支山歌大家聽……”在凌雲縣下甲鎮平懷村,80多歲的村民張春林一邊摘桑葉,一邊哼唱自編的山歌。她說,以前村裡辦酒席互相攀比,現在省心又省錢。從昔日的貧困村到如今的“全國文明村”,平懷村的蝶變是凌雲縣“產業引領鄉風文明”的縮影。
張桂林介紹平懷村發展變遷。人民網 付華周攝
平懷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桂林是這場變革的“領路人”。2012年,她帶頭創辦神隆生豬養殖場,年純收入超12萬元。致富不忘鄉親,她免費傳授技術、賒銷豬苗,帶動30多戶村民發展生豬養殖,戶均年增收3萬至5萬元。同時,她鼓勵婦女種桑養蠶,全村70%的農戶加入桑蠶產業,戶均增收4萬元。腰包鼓起來的村民,對文明新風的接受度顯著提升。“張書記帶我們致富,我們信她!”村民滕守桂感慨道。
陶化村肉鴿養殖基地。人民網 付華周攝
平懷村的故事並非孤例。伶站瑤族鄉陶化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肉鴿養殖產業,年出籠肉鴿25萬羽,產值超450萬元,集體經濟從“空殼村”躍升為“明星村”。腰包鼓了,村民對環境的追求也高了。村裡每月組織環境整治,拆除亂搭亂建,打造“微菜園”,曾經的污水橫流之地變身“步步皆景”的美麗鄉村。
文明生根,小積分激發大能量
在平懷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愛心超市”的積分榜格外醒目。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孝老愛親、技能學習等行為,可兌換“文明積分”,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積分制讓文明看得見、摸得著,大家爭著做好事!”村民紛紛點贊。這一創新機制,正是凌雲縣推動移風易俗的“關鍵一招”。
浩坤村一角。人民網 付華周攝
伶站瑤族鄉浩坤村則以“黨建+旅游”雙輪驅動,實現“六變”跨越。依托浩坤湖景區開發,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民宿戶均年增收8.6萬元。收入增長帶動觀念轉變,村裡興起“學普通話、爭文明戶”的熱潮。“現在大伙兒搶著為村裡出力!”浩坤村黨總支部書記羅宗群說。景區內的村史館、艱苦奮斗教育基地,更成為涵養文明鄉風的“精神地標”。
文明新風還需文化浸潤。平懷村深挖紅色、綠色資源,打造“七館一室一樂園”,屯書館、屯史館、自然教室等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點”,更是村民學習新風尚的課堂。陶化村則將“孝悌持家”“勤學創業”等家訓鐫刻上牆,定期評選“好婆婆”“好兒媳”,讓美德代代相傳。“孩子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文明!”陶化村黨總支部書記韋光輝欣慰地說。
破舊立新,村規民約樹新風
“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小辦,省下的錢能蓋新房哩!”在平懷村,移風易俗寫入村規民約后,攀比之風戛然而止。村“兩委”通過院壩會、村民議事會宣講政策,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進一步固化成果。曾經的“高價彩禮”“鋪張宴席”被簡朴新風取代,村民心氣更順、干勁更足。
雨中浩坤村。人民網 付華周攝
浩坤村的變化同樣顯著。景區開發后,村民自發參與環境整治、文明家庭評選,重教興學蔚然成風。2005年打通出村隧道至今,村裡已走出89名大學生。“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共識,孩子們的書聲與湖光山色交織,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
“為推進移風易俗走深走實,凌雲縣堅持產業挑頭,通過建強工作隊伍、建立工作機制、用好宣傳陣地、選樹先進典型等舉措,充實文明‘裡子’,凝聚出建設文明鄉風的強大精神力量。”凌雲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牙宏威表示,該縣通過“黨員示范、村規民約、宣傳教育、專項整治”四輪驅動,引導群眾摒棄陋習。如今,“一村一特色、村村樹新風”的格局已然形成。
振興圖景,文明與山水共美
傍晚時分,平懷村的“七館一室一樂園”燈火通明,村民在屯藝館排練山歌,歌聲悠揚:“民族團結一家親,鄉村發展振興夢……”張桂林帶領的山歌隊,將黨的政策、文明新風編成歌詞,唱遍田間地頭。不遠處,連片桑園在夕陽下泛著金光,桑農們忙碌的身影與遠處的青山構成一幅和諧畫卷。
平懷村閱讀室。人民網 付華周攝
在凌雲,文明新風不僅是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從平懷村的積分超市到浩坤村的紅色旅游,從陶化村的“家訓上牆”到全縣的“一村一品”,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滋養著這片熱土。文明新風已成為鄉村振興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伶站瑤族鄉陶化村弄洞屯。人民網 付華周攝
如今,凌雲縣的山鄉沃野間,一幅產業興旺、民風淳朴、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在這裡,物質富裕與精神豐盈並肩前行,奏響了一曲新時代的田園贊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