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城有所“大學校”

《人民日報》2025年5月17日第8版截圖
夜幕降臨,廣西合浦海絲首港景區華燈初上,來自遼寧鞍山的李明軒穿上漢代合浦郡太守孟嘗的道具服裝,開始了今晚的巡演。
每天傍晚,6個多小時交互式情景演出,講述合浦郡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繁華景象。“2021年到合浦之后我才知道,這樣一個小縣城,居然埋藏著上萬座漢墓。3年多來,我經常去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參觀,每次都有新發現、新收獲。四合院式的陶屋、精美的瑪瑙首飾等文物,極大地豐富了我對海絲首港演出的理解。”27歲的李明軒說。
景區以北約10公裡處,就是建於漢墓遺址之上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專題博物館。館區內有仿漢代石闕大門、文物陳列廳、1號和2號漢墓保護展示廳等。透過漢墓發掘現場和陳列的出土文物,人們與千年古郡“對話”。
合浦秦代置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郡。滄海桑田,初唐之后,隨著航運中心東移出北部灣,置郡歷史長達700多年的合浦,似乎隻留下太守孟嘗“合浦珠還”的傳說。直到1970年7月,合浦縣爆竹廠的一次施工,意外挖出大量木炭層,被封土埋沒1500多年的合浦郡重見天日,也催生出這座縣級博物館。搶救性發掘的這堆封土即“望牛嶺1號墓”,出土了與長信宮燈造型相似的國家一級文物羽紋銅鳳燈,以及寫有“九真府”的陶提筒等器物245件(套)。
不斷深入的考古研究表明,合浦古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2000多年前,域外海絲文化就從這裡“登岸入室”。合浦縣僅一座漢墓,就出土了來自西亞、中亞的玻璃珠飾3869枚,令人贊嘆。而中原文明隨著大國商人自信的腳步,從黃土高原走向海洋。
文物陳列廳一樓展廳入口處,兩幅示意圖格外矚目。一幅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另一幅是漢代長安至合浦郡水陸交通示意圖。建館伊始,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就十分明確自身的主題特色——向海之路。向海之路自古就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
“古人巧妙地將環保理念融入羽紋銅鳳燈的制作中。它曾遠赴日本、墨西哥、比利時、法國等國,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博物館二樓碧海絲路展廳內,合浦縣實驗小學的詹子豪正聲情並茂地對觀眾講解館藏文物。
近年來,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的機構職能不斷健全,新設了文物保管、文物修復、社會宣教等機構。他們先后聯合北海市第十一中學等3家中小學簽訂“館校共建”協議,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並從廉州鎮第七小學、合浦實驗學校培養30多名像詹子豪一樣的“小小講解員”。
除了精美的文物,博物館的另一特色就是漢墓遺址。館區設了1號和2號漢墓保護展示廳,讓公眾能夠直觀了解漢墓的構造和歷史原貌。
在望牛嶺1號墓,合浦縣申遺中心副主任藍胤天指著清理出來的一道道車轍介紹:“通過2000多年前建造墓室時留下的這些車轍,我們可以研究當時的車輪構造材質、車軸寬度甚至載重量和速度等。”
望牛嶺1號墓封土堆附近陸續發掘出自西漢早期至西漢晚期的家族墓16座,印証了《漢書》《水經注》等史籍關於漢朝以合浦為支點經略嶺南及海外的記載。依托16座墓,這裡將建設成為望牛嶺海上絲綢之路遺址公園,利用聲光電全息投影等技術,讓公眾沉浸式了解這些遺址的“前世今生”。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一個博物館才能發揮一所“大學校”的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人民日報》(2025年5月17日第8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