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競速 向海求新
——廣西奏響建設海洋強區實干“三步曲”

智匯八桂風帆勁,向海圖強破浪行。近年來,廣西以真抓實干的作風,加快推進海洋強區建設,2024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2580.9億元,全區海洋經濟呈現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增長動能持續蓄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態勢。
為挖掘廣西沿海城市高質量發展亮點成效,4月17—20日,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主辦,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黨委講師團、“學習強國”廣西學習平台共同策劃推出的《沿著海岸看中國·廣西篇》系列融媒體報道活動正式啟動。循著祖國南端蜿蜒綿長的海岸線,廣西日報、廣西廣播電視台以及北海、防城港、欽州等區市主流媒體記者走進沿海三市,通過“沉浸式直播+互動短視頻+AI長卷+圖文報道”全媒體矩陣,呈現廣西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的生動實踐。
“智”引深藍 賦能海洋新質生產力
“我們是在《流浪地球》片場嗎?太震撼了!”4月17日,記者走進平陸運河宏大的施工現場,瞳孔瞬間被鋪展至天際的“鋼鐵叢林”所佔據——超90米高的塔吊如巨神兵陣列,鋼鐵巨臂刺破氤氳朝霧,重型卡車如鋼鐵洪流奔涌……電影的科幻場景正照進現實。
31個月開挖2.8億立方米土石方,澆筑412萬立方米混凝土……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陸運河以727億元投資、134.2公裡黃金水道連通西江航運干線與北部灣海域,其速度與實力的背后是一次次技術的創新與突破。
與此同時,智慧是運河的“最強大腦”,數字孿生平台讓運河從物理世界躍入數字空間,239個攝像頭與18座水文站編織成實時監測網,台風預警、船舶定位、人員救援,一切盡在掌控。
從鑿山引水壯舉到數字孿生智慧,廣西架起內陸與海洋的超級鏈接,中國基建“千裡江山圖”呼之欲出。2026年,平陸運河建成通航后,將為我國西南地區開辟出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這條數字運河將托起海洋經濟新未來。
智慧與深藍碰撞,廣西新質生產力浪潮正奔涌向前,不僅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中國答案,還以全新方式點亮八桂大地,同時也溫暖著萬家燈火。
每一粒沙都是未來的伏筆,新質生產力讓北海開啟跨越億萬年的追光之旅。藍天、白雲、沙灘,在北海,你可不要小看這些沙子,因為它是石英砂,含硅量達99.5%以上,也許你家的燈光有一盞是它點亮的。像這樣高純度的石英砂,北海已探明的儲量超過20億噸。
從一粒沙到光伏組件的神奇蛻變,就在30公裡半徑內完成,利用優質的石英砂資源,北海正在打造中國光伏之城。2019年以來,北海市已建成5條光伏玻璃生產線,投產產能規模位居全國前三,出口東盟佔比超50%。
碧波蕩漾的北部灣上,83座白色巨型風電機組錯落矗立,與紅樹林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卷。2024年1月28日,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A場址工程實現首批機組並網發電,這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來自北部灣上空綿綿不絕的海風,每年產生上網電量超20億千瓦時,可滿足近200萬戶家庭的基本用電。
在離岸16公裡的海面上,工程師用衛星+5G+WiFi搭建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控風力發電機狀態,甚至能遠程“診斷”故障。海上升壓站還配備了智能巡檢機器人,24小時“爬”遍設備,比人工效率提升3倍。防城港通過技術創新、引入新質生產力,實現有人值守到無人值守的跨越,為全球復雜海上風電運維提供可復制的“廣西方案”。
向海“碳”路 繪制綠色發展“新航道”
“看!那裡有白鷺在覓食!”4月18日,記者走進北海市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一望無際的紅樹林在風中搖曳生姿,不遠處,一群白鷺或棲息於灘涂,或展翅於林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游客漫步其中,感受著這裡的生態蝶變。
近年來,北海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確立“生態立市”戰略,逐“綠”前行,在北部灣畔繪出了一幅美麗生態新畫卷。守好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目前北海市紅樹林面積超過4700公頃,位居廣西第一、全國第二,金海灣紅樹林每年接待游客量達40萬人次。
全面推行“灣長制”、馮家江入選“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北海紅樹林保護是廣西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激活向海圖強之路的一個生動縮影。“隨著良好生態成為北海的亮麗名片,北海將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北海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莫紹蓮表示。
除了看得見的綠色,還有看不見的綠色電力。在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記者感受到了綠色引領、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從這裡發車,18個省(區、直轄市)73個市的貨物“一鍵直達”東盟,2023年進口通關時間比2017年快了78%,出口更是“秒通關”。
作為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這個“硬核”港口除了“黑科技”,還有綠色新能源的助力。欽州港積極打造智慧綠色港口,通過光伏發電系統,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反哺電網,無人駕駛的智能導引運輸車(IGV)也“喝”上了綠電,實現“零碳漂移”。2030年前,港口用電將實現100%綠電供應。
鋼鐵的熾熱與清潔能源的冷冽在防城港碰撞出工業文明的嶄新范本。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是廣西首家千億元民企,現代化的廠房每年生產上千萬噸鋼材,卻不見污染、沒有異味,碧海藍天依舊,徹底打破了人們對鋼鐵廠“濃煙滾滾”的刻板印象。
“黑科技”就藏於一座綿延800米、形似“鋼鐵巨鯨”的大棚,這是西南地區首座全封閉原料大棚,可容納150萬噸原料,105個粉塵監測點和智能霧炮系統,抑塵效率高達99.7%。同時,無人堆取料機依靠北斗定位,每天精准投喂15萬噸原料,回收的礦粉利用率也達到99.7%,真正實現綠色生產。
蓄力向“新” 發展海洋產業新業態
“您好,能幫我們拍張照嗎?”4月18日,在防城港市東興市中越界河風景區的零公裡紀念壇前,游客熱情高漲,紛紛拍照留念。G219國道既是自駕之旅的起始點、海陸交匯點,也是人們對祖國深情告白的地方,被稱為從海誓到山盟的跨越點。
圍繞零公裡紀念壇,周邊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獨弦琴、京族服飾等京族文化在科技、潮流的融合創新中煥發光彩,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入體驗當地文化,為海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G219國道防城港段正以“陸海新通道+文旅+愛國教育”融合示范帶為依托,在產業向“新”而行的道路上大步邁進,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書寫著邊海發展的嶄新篇章。
北海的蔚藍大海,孕育了被稱為“天下第一珠”的南珠。小珍珠、大產業。每年,國內有超一半的海水珍珠從這裡出發運往全國各地。隨著南珠傳統養殖技藝的提升,“中國智慧”正讓千年珍珠煥發時代光彩。
“插核是南珠傳統養殖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決定了南珠的品質及收成。”南珠傳統養殖技藝第四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梁菊萍介紹,穩、准、快是插核技術的關鍵,她們創新研發了“一貝多珠”技術,分裂的細胞能達十幾顆珍珠。
因海水養殖人工成本很高,並且受自然條件影響不可控,北海黑珍珠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海水陸養,通過仿造海水的生態,在陸地上養珍珠,這種養殖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珍珠的品質和數量,未來有望全面推廣。在海洋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北海珍珠以標准筑基,以創新破局,讓千年珍珠文化得以煥發新生。
欽州是全國最大的蚝苗養殖基地,全國70%的蚝苗產自欽州。在茅尾海海域,大蚝也能“住”進黑科技“房子”。這裡投入了一批新型蚝排,採用HDPE高分子材料制成,壽命達20年,可抵御14級台風,能讓大蚝享受生態養殖VIP的待遇。如今,隨著龍門大橋連接上欽州港與龍門港,就像打開了欽州的“任意門”,物流加速、產業振興、區域聯動……向海經濟“新頂流”呼之欲出。
龍門大橋的開通,將防城港至欽州港車程縮短至25分鐘,帶來大量客流,促進了龍門港鎮“蚝旅融合”發展,催生海上觀光、生態廚房等新業態,漁家樂、海上民宿更是火爆。龍門港鎮2000余名漁民正從“靠海吃海”轉向“靠海興旅”。目前,欽州大蚝的全產業鏈產值已近120億元,帶動10萬人端上了“蚝”飯碗。
“廣西之行”從廣西沿邊公路起點零公裡紀念壇啟程,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畫軸徐徐展開,看西部陸海新通道巨龍騰躍,看廣西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全景展現開放廣西、奮進廣西、團結廣西。《沿著海岸看中國·廣西篇》系列融媒體報道活動自4月17日播出后,在廣西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在短短4天時間,全網總閱讀量超1000萬,總點贊數超過21.5萬,直播節目全網觀看量超過50萬。
今日之廣西,牢記囑托、乘勢奮進,八桂兒女逐夢深藍,向“新”發力,逐“質”而行,奏響向海圖強“新”樂章。(記者賓士雄、楊康、羅繼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