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蟠龍社區:居民交往交流交融 共居共學共享共樂

“壯家生來愛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聲聲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樂,嗨嘹嘹啰,嗨嘹嘹啰,嗨幸福嘹嘹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蟠龍社區,音樂人趙羽彈奏銅鼓琴,與社區居民共同合唱民歌,其樂融融。
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社區各族群眾在排練山歌。
蟠龍社區位於南寧市五象新區核心區內,轄區內有寫字樓近百棟,企業上萬家,常住人口2.7萬,流動人口3.3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有漢族、壯族、苗族等15個民族的居民。2024年9月,蟠龍社區居委會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社區各民族幸福故事天天上演
南寧市立足蟠龍社區各民族“插花式”混居的實際,通過強堡壘、優服務、織紐帶,推動蟠龍社區黨建引領更加有力、公共管理服務更加精細、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如今,在蟠龍社區這個溫暖和諧的“大家庭”裡,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蟠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雁琳表示,在城市,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對一個地方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社區黨委結合轄區多民族聚居和企業及流動人口多的實際,秉持“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創新“136”工作機制,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六共”社會條件。
近年來,蟠龍社區立足社區“百個機關”“萬家企業”等優勢,推動服務、人員、資源三下沉。該社區與6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聯建共建,長期提供法律、心理、中醫等專業志願服務,形成“鄰”裡企業與社區共建共享、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蟠龍社區居民參加公益書法課。
在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專門設置“和合廳”和民族文化作品展示區。社區常態化開展非遺項目體驗、民族服飾展演、民歌比賽、民族文化知識競賽、民族團結趣味運動會等,並開設公益課堂,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中心還配備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及文體活動等功能,保障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即可辦理醫保、家政服務等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
居民相互包容參加合唱團
趙羽是蟠龍社區的一名志願者,他祖籍吉林,是滿族人。蟠龍社區居民們時常演唱的壯族山歌《幸福嘹嘹啰》就是出自他之手。趙羽表示,廣西人素來熱愛唱山歌,以歌會友,因為音樂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民族習俗、美食,分享生活中的快樂和感動。
在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專門設置民族文化作品展示區。
幼兒園老師黃小琴把公益親子課堂帶入蟠龍社區,她也被社區多民族群眾組成的合唱團吸引,成為合唱團的一分子。“合唱團的成員來自多個不同民族,他們的包容性很強,很熱情歡迎我加入,氛圍特別好,我很開心能加入合唱團。”黃小琴說。
“社區裡每周都會組織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書法、繪畫等,各族群眾都積極參加。我參加社區活動有兩年多了,退休生活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蟠龍社區居民劉堅說。在劉堅看來,“幸福就是社區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居住在一起,有各種文體活動和便民服務,每天都很開心快樂。”
“希望社區開辦‘老年人’食堂﹔希望社區多聯合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到各小區開展義診活動﹔父母身體不好,無法外出採買,希望社區幫助老人購買日常用品……”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還有一面“微心願”牆,社區居民可以發布心願,分享心得,互助實現心願。
近年來,蟠龍社區收集並解決了800余條關於就業、教育、疫苗接種等各族群眾關心的問題,“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
公益服務活動凝聚“大家幫”氛圍
蟠龍社區實行“黨建+網格化”管理,積極為居民、企業提供“敞開式”“零距離”便民惠企服務,組建“友鄰幫幫群”“老友幫幫團”志願服務團隊,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如同大家庭般溫暖和諧。
蟠龍社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社區居民公約,每季度定期或根據需要召開“蟠暖鄰裡議事會”,商議停車難、燒烤油煙大、幼兒托管難等問題,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辦。社區還組建了“老友幫幫團”志願服務隊,提供法律、平安、企業、文化、專業等5類服務,大家的事大家幫著干。
蟠龍社區在工作日定期開展“2345蟠點時光”公益活動,每月組織志願服務隊到各小區提供義剪、義診、磨刀等“家門口”服務,利用國慶、春節、廣西三月三等中華傳統節日和民族節慶,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組織社區居民同寫對聯、同跳竹竿舞、同包粽子,群眾參與累計超30萬人次。
鄰裡一家親,共唱幸福曲。蟠龍社區港灣合唱團成員覃向紅說:“好日子天天歌裡過,我們的幸福生活都在歌聲裡。”劉雁琳表示,如今,參與社區共建的企業越來越多,參與社區服務的志願者也越來越多,社區公益服務活動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
通過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實現了服務共享、資源共享和發展共享。社區各族群眾像家人一樣,常常歡聚在社區,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下一步,蟠龍社區將繼續完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機制,通過黨建聯建共建匯聚發展合力,切實為居民群眾解決難題辦好實事,讓社區“有趣味”“有情味”、“有滋味”,努力推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工作在基層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學共享共樂。
中國人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副院長陳立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社區服務在推動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和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蟠龍社區從精神層面入手,提高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經驗值得點贊。
來源:中國新聞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