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山歌,一唱就是一輩子(藝近人和)

《人民日報》2025年4月24日第20版截圖
“三月花棉開,真好看,壯鄉擺歌台﹔穿漂亮服裝,很高興,山歌贊家鄉”……人們唱啊跳啊,歡度廣西壯族“三月三”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傳統節日。
68歲的莫花美功力不減,嗓音高亢明亮。在慶典舞台一展歌喉,在田間地頭以歌會友,今年“三月三”,她過得充實而滿足。她說:“壯鄉山歌,一唱就是一輩子,我想一直唱下去。”
今年3月,莫花美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誰能想到,這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聽見壯族三聲部民歌“扭頭就走”。
上世紀90年代,莫花美與丈夫溫建業回到家鄉南寧市馬山縣。“我剛進家門就驚呆了,屋子裡全是人,家公領著大家開三聲部歌會。”那時,十裡八鄉的歌友常來家裡聚會,莫花美的家公溫桂元是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家圍著火爐唱到深夜,有時一場歌會能開好幾天。”
“怎麼從一聽就扭頭,變成了一唱一輩子?”我好奇地問。
“晚上做夢白天想,現在見到你﹔有緣千裡來相會,請包容關照”。這段壯族三聲部民歌的歡迎曲,鑽進了莫花美的心裡。“我慢慢覺得,山歌唱的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聲。”她找到了情感上的契合和文化上的歸屬。
被稱作壯族民歌“活化石”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始於唐朝,盛於明清,相傳有1000多年的歷史。莫花美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稱壯族三聲部民歌為‘歡哈’。歡,在壯語裡是山歌的意思﹔哈,在壯語裡是呼應的意思﹔歡哈,就是合聲山歌。”
像許多民間音樂一樣,壯族三聲部民歌源於山中勞作。“歌曲由三個聲部構成,主唱旋律高亢、明亮、流暢,合聲旋律厚實、婉轉、柔和,因為需要三人以上演唱,我們又叫它‘三頓歡’。”莫花美一邊講,一邊做演示:“演唱時,要先發一聲‘哈’,這個‘哈’要隨主題和情景變換,歌詞也得嚴格押韻。並不容易喲!”
在丈夫和家公的幫助下,莫花美逐漸掌握了傳統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歌詞結構、押韻方法和演唱。因為她的唱腔高亢、明亮、突出,擅唱高聲部,她開始在各種歌會和演出中擔任第一聲部主唱。
從村裡的節日慶典到自治區的國際民歌節,夫婦倆一路“高歌”,也萌生了一個心願:要把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下去!
作為返鄉教書的老師,莫花美夫婦的收入並不算高。2008年,莫花美夫婦將攢下的10萬元積蓄全部掏出,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壯族三聲部訓練館,把自家改造成了培訓基地。夫妻倆把村裡愛唱山歌的中老年人、務工回鄉的年輕人全喊來,邊教邊唱。他們又抱著壯族三聲部民歌的歌譜走進學校,教孩子們唱歌。不少外地人也慕名而來。10多年來,莫花美夫婦培養學生600多人。
2013年,馬山縣文化館館長藍海群被文化部選派參加“中國蒲公英(2013)維也納金色大廳夏季音樂會”﹔2024年,四位大學音樂老師組成的“梢麗組合”受邀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出演《我的家鄉我的歌》節目……他們都是莫花美夫婦的學生。
莫花美夫婦的感動與欣慰溢於言表,“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隻想一直唱下去、教下去,直到唱不動為止。”
《人民日報》(2025年4月24日第20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