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防病養生 專家來支招

人民網南寧4月4日電 (馮肖慧)4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召開廣西“時令、時事與健康”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介紹清明時節健康養生、疾病防治有關問題。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馮肖慧攝
被毒虫叮咬后如何緊急處理?
祭祖掃墓、踏青郊游是清明時節的傳統習俗,而這個季節又是毒蛇和毒虫活躍高發期。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威提醒,在外出活動時,要注意防范蛇類以及蜜蜂或胡蜂、紅火蟻、隱翅虫、毛毛虫、恙虫等毒虫類叮咬。
如果不幸被毒虫叮咬,王威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清洗,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傷口,減少毒素殘留。二是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患處,緩解腫痛,注意每次不超過15分鐘。三是用藥,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軟膏(如丁酸氫化可的鬆),口服抗組胺藥(如地氯雷他定)緩解瘙痒。
另外,針對特殊虫類,比如蜜蜂蜇傷,因其蜂毒偏酸性,可用肥皂水沖洗﹔如果胡蜂蜇傷,因其蜂毒偏鹼性,可用白醋搽洗。若毒虫咬傷后出現呼吸困難、皮膚蒼白無力、意識不清等症狀,需立即送醫,尋求專業醫療處理。
花粉過敏如何有效預防和緩解?
春季是皮膚病高發季節,王威提醒,皮膚容易過敏的人群需要特別注意防范花粉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急性荨麻疹、接觸性皮炎等。建議做好預防措施,如外出戴口罩、戴寬檐帽、涂抹防晒霜,避免正午長時間暴晒,避免接觸過敏原,避免皮膚直接接觸不明物。
當前正值春暖花開,不少群眾在戶外活動后出現了鼻塞、流涕、打噴嚏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廣西呼吸內科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柳廣南表示,這些症狀確實可能與花粉過敏或者過敏性鼻炎有關。
“清晨和傍晚時分是植物花粉釋放的高峰期,建議大家在這個時間段盡量減少外出﹔針對過敏體質的人群,建議居家時關閉門窗,防止花粉進入室內,外出時正確佩戴口罩﹔外出歸家后,應進行面部和手部的清潔,必要時洗澡、更換衣物。”柳廣南建議,還可以攝入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增強免疫力,減輕過敏反應。使用溫生理鹽水進行鼻腔的沖洗,口服扑爾敏、地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減輕炎症反應。
如何有效防范和處置毒蘑菇中毒?
春季氣溫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菌菇大量生長,因此誤採誤食毒蘑菇引發的中毒事件也屢見不鮮,部分病例甚至危及生命。
廣西急診醫學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鄭曉文表示,應堅決不採食野生蘑菇,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食用菌。如果近期(幾小時甚至數天內)曾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就醫、保留樣本、不迷信偏方。
“毒蘑菇中毒的防治關鍵在於‘預防為先’。”鄭曉文提醒,公眾需嚴格遵守“不採、不買、不食”的原則,從源頭切斷中毒風險﹔一旦誤食,務必爭分奪秒就醫,並配合專業救治。
“濕氣”+“春困”來襲,如何祛濕調理?
南方地區春季潮濕多雨,居民普遍反映“濕氣重”“春困”,這兩個症狀是否有聯系?中醫有哪些因地制宜的祛濕調理方法?有什麼提神醒腦的方法有助於解除“春困”?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慶紅介紹,中醫理論中,“濕氣重”與“春困”密切相關。春季南方潮濕多雨,濕邪易侵襲人體,困遏脾胃陽氣。“濕氣重”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因素。若“濕氣重”“春困”表現輕微(如短暫肢體乏力、精神倦怠),多為適應季節變化的生理狀態,不算疾病﹔若症狀嚴重(如持續頭暈、食欲不振、舌苔厚膩、脈濡緩等),可能發展為“濕阻病”,屬於中醫疾病范疇,需辨証調理。
在飲食上,可選用赤小豆、薏苡仁、芡實等煮水或熬粥,健脾利濕﹔濕熱明顯者,可搭配冬瓜、苦瓜清熱祛濕﹔服用代茶飲,如用荷葉、陳皮、茯苓煮水代茶,有助於理氣健脾、化濕醒神。還可以使用艾灸、拔罐、中藥泡腳等中醫外治法,因地制宜的祛濕調理。
另外,解除“春困”的提神醒腦方法包括按揉百會、足三裡、太陽穴等穴位﹔適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壯醫三氣養生操等舒緩運動﹔香囊佩藥療法,嗅聞薄荷、石菖蒲、蒼術等中藥香囊或精油,通過芳香之氣開竅醒神,振奮精神﹔起居調節,保持室內通風干燥,避免久居潮濕環境﹔午間適當小憩,恢復陽氣,減輕困乏。
兒童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家長如何預防?
每到春夏之交,手足口病就開始進入高發季節。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所副主任醫師蔣麗娜介紹,手足口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絕大多數可以在一周內痊愈,但少數病例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症。
“手足口病重在預防,接種疫苗可大大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發生風險,建議6月齡及以上且無接種禁忌的兒童盡早接種疫苗,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蔣麗娜建議。
除此之外,家長應培養孩子養成接觸公共物品后、飯前便后勤洗手的好習慣,在家裡要定期開窗通風、晾晒衣被,認真清洗奶瓶、奶嘴並煮沸消毒。在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應盡量少帶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更要避免接觸患病的兒童,必要時科學佩戴口罩。發現孩子出現發熱、手足口腔疱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狀,應及時送醫診斷,並遵照醫囑進行規范治療,治療期間建議住院或居家隔離,直到症狀完全消失一周后或發病14天才能夠返回學校上課,避免患兒帶病入校或入園造成疾病傳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