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稅鑰解鎖“綠智”密碼 蠶鄉繪就絲路新畫

2025年04月03日17:41 |
小字號

一株桑樹、一粒蠶繭、一匹綢緞,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也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現代圖景。河池市宜州區作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原料繭生產基地,桑蠶生產規模連續20年穩居全國首位,生絲產量16年蟬聯全國第一,被譽為“中國蠶桑之鄉”。在河池市宜州區稅務部門的護航下,以“合規經營”為錨點,撬動桑蠶產業鏈向綠色化、智能化躍升。

從“被動合規”到“主動轉型”的生態賬本

桑蠶產業雖為“綠色經濟”,但養殖、繅絲等環節產生的廢水、廢氣排放一度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難題。河池市宜州區稅務局精准把握產業痛點,將環保稅、資源稅等綠色稅收政策與桑蠶企業轉型深度綁定,構建“正向激勵+反向約束”機制,讓“減污降碳”成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受益者。“環保投入不再是強制要求,而是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公司財務負責人韋先生感慨道,“公司引入智能化廢氣處理設備和污水循環系統,不僅降低能耗,通過減排減污,在去年我們還享受到企業所得稅、環保稅等綠色減免達1082萬元。”

河池市宜州區稅務部門通過“金鑰先楓”團隊開展“一對一”稅費服務,篩選符合企業申報條件的綠色稅惠政策,開展定時定期提醒服務並輔導企業申報享受,讓“綠色稅制”的稅惠紅利精准落地。據了解,在去年,公司將稅惠紅利用於打造全真絲壯錦生產線並順利投產,該生產線成為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生產線,補齊產業鏈,實現了“綠色生產—稅惠反哺—技術升級”的良性循環。

從“傳統種養”到“數智引領”的蝶變向新

走進廣西林勝堂蠶具有限公司的立體式養蠶生產線,自動化養蠶設備正在高速運轉,智能溫控、自動喂養將傳統養蠶的“靠天吃飯”變成了“精准控制”。據了解,在以前農戶培育一張蠶紙(1張蠶紙約有2.5萬條幼蠶)至少需要一名人工,而有了該條生產線,一套設備可以養40-50個標准張,養蠶效率可高達500框/小時,節省了十幾個人力,提高了桑蠶種養效率。

在“傳統種養”到“數智引領”技術革新的背后,離不開稅務部門的精准護航。“智能化小蠶共育、立體養蠶等設備的研發,伴隨著投入大、風險高等不確定因素。”財務負責人莫女士坦言道。在了解到企業需求后,為助企解難,河池市宜州區稅務部門的“金鑰先楓”小隊快速響應,深入企業,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精准落地並做好企業規范申報提醒,規避風險。

“稅務部門的輔導,公司在2024享受到28萬元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也幫助我們養成了規范申報的好習慣。”莫女士說道,“有了稅務部門的服務加力,公司也將持續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積極為蠶桑產業的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桑田織夢”到“絲路生金”,宜州的桑蠶產業在不斷描繪著蛻變畫卷。在這幅畫卷繪就過程中,河池市宜州區稅務部門始終相伴,以輔導企業合規經營筑牢綠色發展根基,以推動企業數智轉型釋放乘數效應,用稅務力量鋪就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絲路”。(趙鑫宇)

來源:河池市稅務局

(責編:許藎文、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