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AI”構筑廣西電網“防火牆”

眼下清明節將至,受春耕燒荒、上墳祭祖等因素影響,廣西山火風險持續處於高位。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應用衛星遙感、視頻圖像、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山火防控體系,將山火隱患識別響應時間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全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南方電網廣西玉林供電局輸電值班人員通過安裝在杆塔上的在線監測裝置,實時監測線路的山火隱患。熊雄攝
“電子天眼”鎖定風險,“智能哨兵”即時告警
4月1日12時53分,廣西電網生產指揮中心大屏突然閃爍紅色警報,衛星遙感監測到防城港山地裡一處500千伏線路鐵塔附近有煙霧升騰,存在火災隱患,值班人員通過視頻圖像監控快速鎖定隱患點,將坐標推送至屬地運維人員手機終端。運維人員迅速趕赴現場,開展勘查與防護工作,全力保障線路安全。
這是廣西電網今年成功處置的第2449處山火隱患點。其背后,是AI賦能構筑的智能立體“防火牆”,從發現隱患到通知處理,形成了緊密的防控鏈路。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生產指揮中心管理所運行監測人員馮玉斌介紹,應用同步衛星和極軌衛星遙感技術,防災減災監測預警平台實現了廣西區域山火監測全覆蓋。該系統利用AI算法,結合實時氣象、智瞰地圖等多源數據,自動分析判斷線路監控區域內的異常煙霧和火情,實現了山火的“實時感知、即刻預警”。“它們就好比電子天眼,是整個防控體系的‘瞭望塔’。”馮玉斌介紹,該系統能實時掃描、精准定位電力設備3公裡范圍內的山火隱患,為后續的快速處置提供關鍵的前期預警。
有了高空監測鎖定大范圍隱患,低空的精細監測與快速響應同樣重要。在低空,輸電杆塔上安裝的山火在線監測終端成為24小時“智能哨兵”,運用圖像識別技術,自動監測山火、外力破壞、飄挂物等外部隱患,准確率達90%,能自動將異常告警信息定向推送至“設備主人”,提醒及時處置。以來賓為例,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來賓供電局生產技術部經理李繼初介紹,得益於監測系統的幫助,2025年以來,來賓網區發現1394起山火隱患點,及時到達現場介入處理106起風險較大的山火隱患事件,有效避免了火情擴大化。
南方電網廣西河池供電局運維人員對重要線路開展防山火巡視工作。羅洋攝
“飛行先鋒”直擊隱患,“智慧大腦”精准判險
不久前,北海潿洲島聖堂路突發火情,南方電網廣西北海供電局派出無人機參與現場救援,提供實時的圖像和視頻信息,幫助消防人員了解火勢規模、蔓延趨勢和危險區域,從而制定科學救援方案。“森林防火一直是潿洲島面臨的重要挑戰。消防與供電部門通過建立聯勤聯動機制,在開展巡查時有效利用供電部門的無人機熱成像、AI識別等技術,實現火災的早預警、早處置,有效降低火災帶來的損失。”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海島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黃光程說。
在廣西電網山火防控中,無人機是沖鋒主力。一鍵啟動,搭載高清熱成像設備的無人機即可深入崇山峻嶺,沿著輸電線路開展低空巡查,或根據遙感衛星定位的火點坐標位置,對火情進行精准復核和有效觀測,指引運維人員趕赴現場及時消除隱患,守護電網安全。
據了解,廣西電網公司率先在南方電網實現輸變配設備“固定+移動”機巢無人機智能巡視全覆蓋,目前已部署機巢2636套,配置無人機6615台,完成全網輸變配設備三維建模及航線設計工作。技術人員可通過遠程調控、一鍵下達任務,有效解決了無人機飛手離不開作業現場的“最后一公裡”難題,形成無人機智能巡視典型范式。
對無人機採集的海量數據,則有AI智能助手——輸電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CV)的“智慧大腦”,精准識別火災等設備隱患。
作為行業首個自主可控的電力大模型,輸電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CV)已在廣西各地市規模化應用。該模型可識別火災風險等缺陷隱患場景35類,運行一年以來,累計調用量達7704萬次,分析圖片1158.5萬張,有效識別輸電缺陷19.91萬處,缺陷識別准確率達到85%,有力推動了“無人機自主巡檢+缺陷智能識別”智能作業模式規模化應用,為山火防控及供電設備運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楊芳介紹,截至目前,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累計投入視頻在線監測8328套,利用無人機、AI算法等技術手段構建了輸電生產支持系統,實現了密集輸電通道等關鍵重點線路山火隱患的全覆蓋。2025年以來,累計識別火情信息1.14萬處,核實、處置監測火點告警信息8244條,管控可能危及線路安全運行的火點783處。
供電部門提醒,山林區域植被繁茂,輸電線路分布錯綜復雜,廣大民眾在開展祭祀、野外活動時,務必嚴格遵守相關防火規定,不要在電力設施周邊焚香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等,避免對輸電線路運行造成威脅,影響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及社會運行。若民眾在祭祀過程中發現周邊存在可能危及線路安全的火情,可撥打供電服務熱線95598和火警電話119。(陳欽榮、鄧有雄、駱燕如、陽文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