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文潤鄉村繪“新”景

——賓陽縣賓州鎮新塘村開展文明鄉風建設走出特色路

2025年04月03日16:46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走進賓陽縣賓州鎮王明村委新塘村,一幕幕“潤物細無聲”的文明風尚場景展現眼前:全縣首家村級養老食堂的暖心煙火,榜樣力量匯聚的共建反哺,非遺園裡的活力傳承……近年來,新塘村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以孝道傳承、榜樣引領、文化潤心為抓手,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引導廣大群眾凝聚價值共識,共建和美家園。

“小食堂”傳遞“大溫暖”

踏進設在新塘村幸福之家的養老食堂,陣陣飯菜香扑鼻而來,老人們有序排隊領餐后坐在一起開心就餐。

“我們村裡的老人一個月隻需支付30元,就能在除周末、村中大事外,享受約22天每餐一葷一素一湯的實惠晚餐。”新塘村黨支部書記譚英說。據了解,近年來,該村利用閑置房屋,構建“政府補貼+村集體經濟收入補貼+當地商會捐贈+本村能人募捐”多元籌資機制,遵循自願報名就餐原則,按照嚴格把控食材採購、營養配餐及衛生安全的“統一標准+動態監督”模式,籌建了賓陽縣首家村級養老食堂,使老人們在享受到“舌尖上的溫暖”的同時,還能互相陪伴,讓孝老愛親看得見,推動“重儀式”向“重日常”轉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目前,新塘村養老食堂惠及全村老年人72人。村民朱大爺高興地說:“如果孩子們外出做工不在家,就我一個人在家,他們會擔心我吃不好。有了食堂,大伙兒一起吃飯、聊天,心裡踏實!”

“名人堂”共建“新”家園

走進新塘村的“村級名人堂”,榮譽牆上展示著80多位本土能人的事跡:從創業先鋒到公益達人,從育人園丁到優秀學子……這些“身邊榜樣”的故事激發著群眾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可貴的是,榜樣的力量正轉化為反哺家鄉的行動:村裡能人捐資修繕道路、返鄉傳授技藝、企業家助力村裡產業。

近年來,新塘村持續激發基層黨建新活力,通過黨建引領,以“帶頭人”激勵“身邊人”,用榜樣精神凝聚建設力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讓“我為家鄉出份力”從口號變成行動,村裡企業家等熱心人士先后捐款出資35萬多元建設了后主山休閑公園、燈光籃球場等,群眾自發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新”塘村。據介紹,賓陽炮龍文化園落地建設以后,發揮了聯農帶農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效益,一年可以帶動當地村民就業500多人次,有些村民出工天數多的話,一個月都可以拿到6000多塊錢。並且村集體經濟每年也有10萬元以上收入。

興文化潤澤百姓心

夜幕降臨,新塘村東面的非遺傳承基地和文明實踐點——賓陽炮龍文化園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村民們帶著小孩或在非遺工坊學習扎龍技藝,或在廣場上參與各類文化活動,或參加大型民俗舞台劇《炮龍》訓練……一系列活動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文明素養,增強了鄉村凝聚力和向心力。

村民黃大姐笑著說:“以前總覺得炮龍就是過年圖個熱鬧,現在村裡男女老少閑的時候都開始學扎龍、練舞步,連娃娃們放學都圍在文化園裡聽老輩人講炮龍故事——這炮龍文化算是真正扎進咱心裡了!”

近年來,新塘村始終秉持“文化潤心”核心理念,積極探尋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利用賓陽炮龍文化園這一平台,挖掘和傳承炮龍、游彩架等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文化平台,不斷夯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激活了農村的文化活力,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2024年以來,該村共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7場,覆蓋群眾600人次。

如今的新塘村,民風淳厚、文化繁榮,文明新風已經悄然融入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杜世軍 楊鎮宇 陳志剛)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