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區:甜蜜生活“蔗”裡來

一片片蔗地播種希望,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一家家民宿吹響“集結號”。春日,走進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崇左市江州區卜花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繁榮發展的新農村景象。
“五十六朵鮮花共栽一個盆,五十六棵翠竹共連一條根。”當地群眾在村級同心文化廣場傳唱山歌,描繪美好生活。
“村裡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樓房,許多農戶買了小汽車,都是甘蔗的功勞。”卜花村村民陳慶華說起甘蔗,臉上洋溢著喜悅,一根甘蔗,讓壯鄉各民族人民的好日子放在歌裡過。
江州區人口43.5萬,有壯、漢、瑤、苗等8個民族,是崇左市唯一城區,甘蔗種植面積115萬畝,具有“中國第一甜縣”的美譽。“2024/2025榨季,江州區產蔗550.32萬噸,產糖72.83萬噸,16萬蔗農人均種蔗收入達到1.8萬元。”江州區糖業局局長金琪輝說。
通過一根甘蔗,江州區實現特色產業與民族團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斷夯實民族地區發展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江州區羅白鄉益興糖料蔗500畝核心示范基地裡,一棵棵蔗苗破土而出,向陽生長。甘蔗地裡,物聯網數據採集箱在線工作。“通過數字化管理平台,每一塊甘蔗地的土壤、濕度、肥力、病虫害情況等,都被實時監測,全天候守護甘蔗的生長。”基地管理人員陸光藝說。
日前,廣西農機部門對外宣布:廣西在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益興糖料蔗基地加快建設甘蔗智慧農場。
“羅白鄉益興糖料蔗基地依托中糧集團,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技術團隊,採用‘產學研用’結合模式,花了一年多時間創建廣西首個甘蔗智慧農場,為蔗糖生產提供全流程智能化解決方案。”江州區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冠春說。
江州區推進良種化改造,建成廣西甘蔗脫毒種苗研發中心及廣西首個甘蔗區域性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基地,實施12個片區2萬畝良繁基地,培育壯糖6號、桂糖42號、桂糖44號等品種,有力破解種業“卡脖子”問題,被農業農村部批准認定為區域性甘蔗良種繁育基地縣(區)。
開行、放種、澆水、鋪管、培土……江州區瀨湍鎮六京村一塊甘蔗地裡,甘蔗種植機來回穿梭。“甘蔗機械化種植效率高,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種植2畝左右,種植成本比人工節約200元左右。”蔗農陸榮明說。
江州區加快機械化生產,推廣宜機化糖料蔗標准化種植模式,建成17個甘蔗分步式除雜中心,糖料蔗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達76.4%,獲評為全國甘蔗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
落戶廣西江州區新和鎮的廣西華綠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包裝車間裡,工作人員熟練地分揀、打包、裝箱,自動化機器和人工默契配合,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我是新和鎮人,在家門口上班,每個月有5000元收入,還有‘五險一金’,還可以照顧家裡,挺滿足的。”工作人員黎細梅說。
和傳統的養菇不同,這裡的蘑菇主要以豐富的蔗渣、甘蔗尾葉等資源為原料,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式進行生產,並通過冷鏈物流走進千家萬戶。
據了解,廣西華綠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江州區重點引進的蔗糖循環產業項目,目前公司一期有8條生產線,滿產后每年可生產食用菌10萬噸,產值超10億元,二期項目今年年底可部分交付,建成投產后將增加產值15億元。
江州區圍繞甘蔗全產業鏈,做大做強做優5家制糖企業,並在企業成立就業幫扶車間,解決當地群眾1.8萬人就業,其中脫貧戶1300人,實現每人月工資收入3000-4000元。發揮中糧崇左糖業研發注射級藥用蔗糖,打破歐美技術壟斷的示范帶動效應。加快食糖精深加工、蔗渣造紙和生物質發電、糖蜜生產化工產品開發和利用等蔗糖深加工和糖業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拉長產業鏈。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邊疆民族地區的群眾過上好日子。”江州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說。(陸華勇、劉保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