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用法治精神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2025年04月02日10:44 |
小字號

情景普法、山歌傳法、方言說法……連日來,宜州監獄通過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生動講述著民族團結與法治的故事。

作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機關,近年來,宜州監獄憑借著獨特的地域優勢與豐富的司法資源,積極投身普法宣傳活動,將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法治建設融合,探索出一條形式多樣又極具地方特色的普法路徑,用法治力量澆灌民族團結之花,推動少數民族在法治陽光下攜手共進,共同發展。

活動現場

節慶為媒,當民族節日邂逅普法宣傳

“民法典裡找答案,高空拋物誰擔責?”身著壯族服飾的普法宣傳員,將繡球拋向人群,接到繡球的阿伯高聲應答:“物業安保要盡責,查不清的全樓賠!”隨后傳來一陣陣掌聲,這是宜州監獄開展“法治三月三”普法活動的現場。

除了廣西三月三,宜州監獄還將普法宣傳與仫佬族依飯節、白褲瑤年街節和瑤年節等民族節慶相結合,以共同的文化符號為載體傳遞法治精神,使法治成為聯結不同民族的紐帶,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王尚小學,受聘為法治副校長的宜州監獄警察龍春借著白褲瑤瑤年節給學生普及民族法治知識,龍春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普法宣傳員,多年來,他經常和監獄宣傳團隊一起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丹縣裡湖瑤族鄉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參加普法活動,通過上法治宣傳課、銅鼓傳法、制作法治五色糯米飯等形式,把法律條款轉化成“節慶語言”,讓百姓在享受節日歡樂的同時,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學習到法律知識。

活動現場

藝術搭橋,民族文化變身法治載體

在廣西,山歌是最具壯鄉特色的民族文化符號,宜州監獄充分利用“三姐故裡”這一地域優勢,收集、編寫出特色的普法山歌進行傳唱,讓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法治精神有了交融。

“憲法本是總章程,好比大樹有深根……”在宜州區屏南鄉合寨村村民自治文化公園,宜州監獄普法宣傳員帶領村民唱響了普法山歌。這樣的山歌普法場景還被宜州監獄帶到了學校、社區等多個地點。“通過把枯燥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具有韻律美的山歌,讓大家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學到了法律知識,這是我們民族地區獨有的特色。”宜州監獄宣傳科科長梁志猛說道。

這邊唱完了山歌,那頭又學起了剪紙。在宜州區龍江社區,一場主題為“法潤童心 護航成長”的關愛服務活動正在進行,普法宣傳員一同與孩子們體驗剪紙技藝,與傳統的剪紙圖案不同的是,大家剪的是帶有普法標語的作品。經過粗剪和細刻,一幅幅法治剪紙作品映入眼帘,孩子們通過邊剪邊學,法治知識也悄然刻入心中。一把剪刀裁法韻,方寸紅紙傳法情。借助剪紙普法,“非遺+法治”得到生動融合。

將民族傳統文化技藝轉變為普法載體,既能吸引更多群體關注民族文化,又讓法律知識借藝術之美廣泛傳播。這種“雙向賦能”既避免了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邊緣化,又為法治建設注入了人文溫度。精准滴灌,方言土話講透“法理情” “阿叔,像你平時自己在家接到陌生人的來電,無論對方說什麼可千萬別輕信,有什麼事可以向村委反映或者報警。”在鄉村振興定點幫扶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龍騰村,普法宣傳員潘志娟用仫佬話向70歲的銀大爺講解反詐知識。針對民族地區“一山不同音”的特點,監獄方言普法員通過桂柳話、壯話、仫佬話等當地的方言土話進行普法,讓方言成為聯系少數民族的“紐帶”,既破解了民族地區普法的“語言困境”,又以文化尊重消弭認知隔閡,提升普法實效。

除了方言普法外,宜州監獄還准備了多套具有針對性的普法“配方”:對於中小學生,設置一些有趣的普法游戲更能吸引他們注意力﹔到鄉村和社區開展普法,則把法律常識印到一些日用品上邊發邊講更有效果﹔針對中老年人易受騙、關注家長裡短的特點,列舉身邊案例讓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今天警察叔叔帶我們做了游戲我很開心,還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在宜州區洛東小學,剛在普法游戲中獲得獎品的小陳同學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普法現場

這種分類施策的針對性普法,讓原本“大水漫灌”式的普法轉變為“精准滴灌”,使得普法資源得到更高效配置。當普法內容嵌入仫佬群眾茶余飯后的閑聊裡、孩子們課間玩耍的游戲中,法治便不再是懸浮的概念,而是化作守護每個群體權利和尊嚴的具象力量。

一直以來,宜州監獄以“法治三月三”“百警進校園 千警結對留守兒童”“法潤少年 護航成長”“新春走基層”等活動為依托,通過探索獨特性、創新性和精准性的普法形式,為民族地區搭建法治橋梁。接下來,宜州監獄將繼續深入開展普法活動,不斷創新普法形式和內容,為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監獄力量。

來源:宜州監獄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