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裡過“三月三” 科學與民俗碰撞出別樣精彩

3月29日-4月1日,南寧市科技館將科普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精心籌備了“濃情廣西三月三 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系列科普活動,包含6大主題共計開展35場次,吸引超2.5萬人到館參觀體驗。
節日期間,館內推出七色套章集章活動,觀眾身著民族服飾在各展廳暢游的同時,還能收集七種顏色的民族特色印章,感受科技與民俗碰撞的獨特氛圍,留下兼具民俗韻味與科技感的專屬回憶。科技館還特別設置了廣西公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參與區,不少觀眾在體驗線下活動之余,積極參與線上答題,在趣味競賽中提升科學素養。民俗文化科普活動中,觀眾運用現代超輕黏土材料,結合傳統陶藝技法,創作具有科技感的專屬繡球。在手繪民族包活動現場,孩子們在與科技輔導員的互動中,了解“三月三”的習俗淵源,並用顏料在環保袋上自由創作,成為民族文化的小小傳播者。
孩子們展示自己動手制作的專屬繡球。劉盛華攝
觀眾積極參與廣西公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王靖山攝
最熱鬧的當屬科學表演活動現場,科技館輔導員通過液氮吞氣球、冰凍玫瑰、“火焰掌”等系列科學實驗,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科技藝術體驗,並科普了液氮的特性和應用。4D科技影院裡,每天5部精彩的影片帶領觀眾探索科學的奧秘,逼真的環境特效和沉浸式的互動觀影體驗,為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效果,深受觀眾的喜愛。職業體驗活動將民族文化元素巧妙植入各個職業場景,小朋友可以穿著民族服裝擔任“小主播”,或化身“民族小醫生”,學習運用現代醫療設備為“患者”診治,這種創新設計既培養了職業認知,又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
孩子們利用七彩顏料動手繪制創意民族包。王靖山攝
觀眾體驗手繪民族包活動。吳鬆徽攝
“火焰掌”科學實驗。王靖山攝
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觀眾在感受民族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樣的‘三月三’既長知識又有趣!”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市民李女士表示,南寧市科技館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結合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孩子玩得開心,還學到了知識,希望以后多辦這類活動。”
長期以來,南寧市科技館堅持把傳承和發揚傳統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到科普教育工作實際當中,未來將繼續結合自身科普資源,推出更多融合民俗、非遺的特色項目,讓科學更接地氣,讓文化傳承更具活力。(呂哲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