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村“三月三”唱響民族團結曲 藍衣壯韻傳遞敬老新風尚

春風拂過絢爛木棉,八音齊鳴喚醒壯鄉記憶。3月27日上午,在貴港市港北區港城街道龍井村,身著藍衣壯的村民用最具儀式感的民族文化盛會,將“三月三”過成了一場傳承與創新交融的文明實踐。
村民歡迎來賓。溫雨佳攝
上午九時,龍井村護龍活動文化中心已聚滿來賓。壯族八音隊以《迎賓曲》開道,身披銀飾的壯家姊妹手捧繡球,將滿載祝福的繡球輕輕挂在游客頸間。“我們給游客送繡球,希望借此給大家帶來好運。”村委主任助理陸嬌花介紹,今年龍井村的“三月三”活動不僅有唱山歌、舞蛇、跳竹竿舞等活動,游客還能試穿藍衣壯傳統服飾,並參與盛大的百家宴。
隨著鋪著壯錦織布的餐桌在廣場擺開陣勢,藍衣壯村民們端著自釀黃酒,以《隻有山歌敬親人》的悠揚曲調挨桌敬酒。與傳統的“流水席”形式相比,本次百家宴既保留共飲同食的習俗,又融入分餐公筷的文明新風。這場融合了民族元素與現代文明的文化盛宴,吸引了近千名游客的參與。
各族同享百家宴。溫雨佳攝
活動現場,一副“龍井村愛心食堂向愛心企業、個人募集善款”的橫幅引人注目。龍井村愛心食堂成立於今年1月,服務范圍覆蓋村裡三個自然屯,一次性能容納40到50名老人用餐,老人吃一餐飯隻需3元。過去村中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用餐困難的情況,讓龍井村黨委書記張瑞進深深牽挂:“在港北區民政局的幫助與愛心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組建了一個愛心食堂,為龍井村老年人就餐提供了便利捷徑。”
龍井村愛心食堂。溫雨佳攝
為支持愛心食堂的可持續運營,陸嬌花表示:“我們這次計劃在表演期間穿插樂捐活動,一個是傳承三月三民族文化,跟村裡人一起熱鬧過節﹔另一個就是為我們村的愛心食堂募捐,讓愛心食堂長久地開下去,為老人們謀福利。”曾任村委主任的陳喜志也為本次樂捐活動豎起大拇指:“龍井村愛心食堂,真棒!”
活動期間,更有港南區八塘街道高嶺村的村干部們前來“取經”。高嶺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智翔與黨總支部書記向文理表示:“我們高嶺村在三月三過來學習龍井村在活動舉辦、愛心食堂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像這次把愛心募捐與三月三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高嶺村與龍井村交流愛心食堂建設經驗。溫雨佳攝
港北區民政局局長韋鳳珍也分享了港北區愛心食堂建設經驗:“通過廣泛宣傳、發動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港北區目前有城市社區長者食堂3家,農村老年人助餐驛站5家。接下來港北區將充分發揮港北區慈善總會的作用,宣傳、發動更多慈善機構助力長者食堂的可持續發展,讓長者食堂辦得起、辦得好、辦得久,切切實實解決老年人就餐難的問題。”
當藍衣壯以“高山流水”的至高禮儀款待來賓,節日氛圍也來到了高潮。張瑞進表示,龍井村將持續挖掘“三月三”文化內涵,把節慶活動轉化為推動鄉風文明、增進民生福祉的持久動力,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蘭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