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黨旗招展糧倉滿 稻花飄香產業新

春潮涌動,萬象更新。在賓陽縣武陵鎮馬王村千畝富硒稻田,智能灌溉系統均勻噴洒水霧,數字化監測站電子屏實時顯示農田“四情”,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在朝陽中劃出銀色軌跡……農業科技“鬧春耕”的背后,正是該縣以“黨建紅”引領“產業興”,走出鄉村振興新“稻”路的生動寫照。
作為桂中南地區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該縣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以基層黨建“五基三化”系列行動為牽引,立足古辣香米“金字招牌”,大力實施“糧心向黨”工程,激活產業鏈黨建“一池春水”,讓“老百姓飯碗”盛滿更多“八桂糧”。目前,全縣大米種植面積約86萬畝,年總產量36萬噸以上,連續4年保持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
農用無人機正在農田間穿梭作業
組織領航把牢產業方向
“恆溫糧庫須於9月投入使用,倉儲能力提升30%之后,才能夠應對秋收高峰。”陽春三月,在鴻發米業公司加工車間,賓陽縣糧食行業產業鏈聯盟的月度聯席會議氣氛高漲,40余名來自農業部門、合作社、米企等的黨員代表正圍攏一圈,就倉儲擴容方案展開討論。這樣的場景,在大米生產一線屢見不鮮。
該縣堅持以“黨建鏈”引領“產業鏈”,採取單獨組建、行業聯建、區域共建等方式在大米產業鏈建立黨組織46個,覆蓋村(社區)、合作社、米企等217個,實現“產業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
把黨的全面領導嵌入治理結構,實行米企黨組織書記、企業主或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探索黨建、業務會議“聯席”召開,將黨的建設貫穿大米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各方面,以組織“一條鏈”串起企業“一條心”。
著眼“鏈有所需、我有所幫”,由組織部門牽頭,會同26個涉農部門、行業協會、龍頭米企等黨組織組建糧食行業產業鏈聯盟,制定聯盟成員“一月一會商”機制,共享資源、共商發展、共解難題,協調解決大米倉儲、物流運輸、產品推廣等短板弱項169個。
黨員先鋒激活服務動能
“老韋,水稻拔節期必須追施穗肥2次,間隔不超過7天!”初春乍暖還寒,在賓州鎮恭村水稻高產攻關示范片,黨員農藝師肖和平手持測土配方施肥儀蹲坐田埂,正“一對一”指導農戶韋振華管護稻田。作為“三農”先鋒服務隊隊長,肖和平已深入田間地頭舉辦128場“田園課堂”,向農戶推廣應用富硒水稻增密增穗、病虫害統防統治、秸稈生態化利用等11項農業技術。“以前種糧看天,現在種糧看‘紅馬甲’。”韋振華望著綠油油的稻苗,黝黑的臉上泛起笑意。
該縣堅持以“黨建鏈”撬動“服務鏈”,成立以黨員農藝師、黨員科技特派員等為主的“三農”先鋒服務隊16支,以“1+1”“1+N”等形式與米企、種糧大戶結成對子,結合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等廣泛開展農技下鄉、農械檢修、大米幫銷等暖心助農服務。
此外,著眼打通制約糧食生產的堵點卡點,舉行“黨員承諾踐諾”活動,通過構建鄉鎮“量體裁衣定諾”、黨員“身體力行踐諾”、組織部門“客觀公正評諾”的閉環,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資源、力量、技術、服務、保障“五下沉”,合力攻克水肥藥協同滴灌、全自動育秧等12個技術瓶頸。
聚才引智點燃創新引擎
“各位老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無人駕駛農機的作業要領。”在“古辣香米研究院”智慧教室,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的唐湘如教授團隊正通過“釘釘”軟件直播授課,在屏幕另一端,“90后”新農人蒙家鑫邊記筆記邊操作模擬器,“遠程遙感設備成了‘新農具’,足不出戶即‘掌控’糧田!”
該縣堅持以“黨建鏈”驅動“創新鏈”,健全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借力“周末工程師”“候鳥教授”計劃,柔性引入9個國家級專家團隊,開發“賓陽優質稻”智能小程序,圍繞“無人農場”建設、掌上田管應用、農機“雲端”操控等舉辦“微宣講”28期,受訓農技人才1640余人次。與華南農業大學、廣西農業科學院等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科技小院,每月採取點題學、點將教相結合的方式靶向調度合作院校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到點輔導,開展土壤墒情監控、虫情遠程測報、農用無人機“一噴三防”等15項技能實操。
得益於科技護航,智慧農業結出了累累碩果:該縣46名中高級農藝師組成科創團隊,爭取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提供技術保障、科研服務等,建成廣西首個優質稻全產業鏈智能管理平台,依托雲計算、物聯網、“3S”技術對全縣15個鎮大米育秧、植保、收儲等10個環節進行數智一體化管理,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躍升至90.28%,畝均節水21%、節肥17%、節約人工成本180元。
小學生走進“古辣香米研究院”開啟研學之旅
三產融合繪就共富畫卷
在古辣稻花香裡旅游區,農事研學團隊正在體驗傳統舂米,清新米香飄進特色民宿小院。旅游區負責人林榆鈞掰著手指算了筆賬,“去年景區接待游客突破50萬人次,帶動周邊消費約1.7億元,1300余戶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該縣堅持以“黨建鏈”提升“價值鏈”,推行“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由黨組織牽線搭橋,支持73個村(社區)、8家龍頭米企、106戶米農等抱團聯建,統籌銜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碎片化資源,建成“稻花香八寶”健康食品加工項目、古辣香米供邕項目等,開發酸粉、米糕、粽子、釀酒等14類大米制品,並鏈接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雲倉直發”。
實施“支部領辦”項目,引導國有平台公司、11個村(社區)黨組織等運用項目化管理、責任制推進、清單式落實的方式將大米生產、生態觀光、農耕研學串珠成鏈,成功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辣稻花香裡旅游區,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如今,農耕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稻田四季游”輪番上演:春辦插秧比賽,夏開稻花音樂節,秋設稻田露營地,冬推“廣西科目四”稻草窯雞、紅薯。“土地流轉收租金、景區務工拿薪金、民宿分紅獲股金,年收入翻了番,這日子像抽穗的稻子——節節高!”古辣鎮大陸村村民陳冬梅笑得合不攏嘴。
從田間地頭到數字雲端,從“種稻谷”到“種風景”,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米產業鏈上。“我們要讓黨建紅成為大米產業鏈最亮底色!”賓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飛雨說道。(鐘超鵬)
來源:賓陽縣委組織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