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做強富民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廣西靖西市正以蓬勃的發展態勢,描繪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近年來,靖西市深挖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產業鏈延伸與創新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了鄉村富民產業綜合效益,讓鄉村產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花卉產業:綻放致富新希望
走進靖西市渠洋鎮懷書村的粵桂協作特色花卉產業園,五彩斑斕的花海映入眼帘,空氣中彌漫著芬芳。這裡,不僅是花卉的天堂,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村民邱朝近夫婦是產業園的受益者之一。自2018年產業園建成,他們便在這裡開啟了新的生活。邱朝近在務工過程中,虛心學習花卉種植與管護技術,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種植能手。如今,他們自家種植的6畝非洲菊,每年能帶來5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靠著種花,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邱朝近笑著說。邱朝近夫婦的成功故事,只是靖西市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像邱朝近夫婦這樣在產業園務工或自主種植花卉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收獲著滿滿的幸福。
該產業園作為靖西市與深圳市龍崗區開展粵桂東西部協作的重要成果,引進了先進的種植技術與管理經驗,成功培育出適應本地環境的優質花卉品種。目前,產業園種植面積超100畝,擁有208個花棚,花卉品類涵蓋各色非洲菊、康乃馨等。2024年,產業園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近40萬元的收益,帶動周邊村民務工2000多人次,成為當地鄉村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油茶產業:香飄萬裡助增收
靖西市積極響應自治區油茶“雙千”計劃,將油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在宜林荒山荒坡、採伐跡地、石漠化區域等地種植油茶面積逐年增加。在魁圩鄉,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山油茶產業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新引擎。
長期以來,魁圩鄉的山油茶產業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為改變這一現狀,靖西市一方面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與設備,在馱林村建立山油茶場,提升油茶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管理水平。
“現在村裡的油茶產業越來越紅火,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馱林村村民李大叔高興地說。自2022年以來,馱林村集體每年收購山油茶果25萬斤,生產山油茶油1.3萬斤,收入達65萬元。
2024年,靖西市成立油茶產業協會,進一步整合資源,規范行業發展,推動油茶產業向可持續健康發展。如今,靖西市油茶種植面積已達5.05萬畝,年產值1.49億元,帶動群眾增收約1.0億元,粵桂協作幫扶企業自主生產的山茶油產品質量達到“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標准,山茶油產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油茶產業正成為靖西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稻菜輪作:四季耕耘富鄉村
春節期間,化峒鎮民強村蔬菜基地裡,春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放眼望去,四季豆、大白菜等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採摘、裝車,將新鮮蔬菜送往市區市場。
“我們村的蔬菜實現了‘農超對接’,從田間到餐桌,隻要 30分鐘。”民強村黨支部書記李玉榮自豪地說。近年來,民強村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稻菜輪作產業。通過調優農業結構,合理規劃品種布局,按季節分茬輪種各類蔬菜,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讓村民的收入一年四季“不斷檔”。
2023年,民強村建成8條高標准農田水利設施,引進桂糯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了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同時,借助農業全產業鏈機械化生產試點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自2022年以來,全村每年種植靖西大香糯穩定在1500畝,收益230多萬元﹔蔬菜種植近2000畝,收入700萬元。稻菜輪作,已成為民強村富民強村的主要產業。
靖西市正以特色產業為筆,以鄉村振興為墨,書寫著新時代的發展篇章。未來,靖西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讓鄉村的明天更加美好。(何彪、駱俐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