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區人民法院:打造“四位一體”生態司法模式 守護港城山海好風光

近年來,防城港市港口區人民法院在從嚴辦案、修復治理、協同聯動、法治宣傳四個維度進行一體化建設,創新打造“四位一體”的生態司法模式,守護山海相擁、島灣相映的濱海風光,為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發展貢獻司法力量。2024年,該院行政審判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成績突出集體”。
“專門+專業”精准保護
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是生態環境法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區人民法院持續踐行綠色司法理念,建立刑事、民事、行政環境資源審判案件“三合一”審理模式,健全“刑事打擊+公益訴訟”模式,將刑事制裁、民事賠償和生態補償等有機銜接,為生態環境多樣性撐起司法保障。2024年公正高效審理涉環境資源案件64件,有2起涉環境資源案件入選《廣西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對該類案件的依法妥善處理提供參考借鑒,也為建設綠色港口碼頭、維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恢復+治理”立體保護
堅持懲治與修復並重,多探索實踐“異地復墾”“增殖放流”“認購碳匯”等生態修復方式,助推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探索適用增殖放流、補植復綠等生態環境修復、補償模式,承擔環境損害賠償責任、修復責任,打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資源審判與生態修復完整閉環“最后一公裡”。同時緊密結合港口區“海、邊、港”地域特點,將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與臨港工業城市建設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發展相結合,發揮設置在企沙的臨港工業巡回法庭作用,將三者有效相融合,助力綠色生態港口建設。
“多元+共治”協同保護
建立跨部門生態環資保護執法司法聯動協調機制,2024年5月,港口區人民法院與防城港市中級人民法院、港口區人民檢察院等相關部門及漁民代表在紅樹林濕地海域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養護活動,共計投放水生生物苗種3500多萬尾(隻)﹔8月又聯合港口區人民檢察院、港口區自然資源局在非法佔用紅樹林林地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的案涉區域等開展“呵護紅樹林,守護海岸線”補植復綠示范活動,打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資源審判與生態修復完整閉環“最后一公裡”。積極對接非訴糾紛解決機制,邀請相關部門、組織參與調解,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糾紛實質性化解,為環境資源糾紛解決提供多元選擇,同時加強司法建議工作,推動規范提升環境保護司法能力和水平。
“教育+預防”源頭保護
深入貫徹落實普法和環保“兩個責任”,持續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式宣傳,定期向公眾推送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典型案例,促進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節點開展增殖放流、紅樹林種植、法治宣傳等活動,以群眾可感可及、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環境司法理念,切實提升全民生態環境法治素養。依托“三官一律”“巡回法庭”等形式,圍繞“土地糾紛”“濫伐林木”“非法捕撈”等生活中常見問題,從法律角度為群眾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及時排查化解有關生態環境類矛盾糾紛隱患,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守法,自覺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港口區人民法院將繼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強勁的司法力量,全力護航綠色發展、助推向海經濟,筑牢祖國南疆生態安全屏障,守護港城千裡山海好風光。(覃海雲)
來源:港口區人民法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