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粵桂協作結碩果 鄉村振興譜新篇

2024年以來,深圳市寶安區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加強協作對接,圍繞“四項行動”展開深入合作,充分利用粵桂協作資金,在產業發展、文旅融合、消費幫扶及勞務協作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注入強勁動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聚焦特色產業,提升聯農帶農效能。該縣圍繞“土特產”資源,利用粵桂協作資金重點支持七百弄雞、淡水魚等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聯農帶農效能。投入粵桂資金800萬元,借助龍頭企業廣西匯君農牧有限公司培育新業態延伸七百弄雞產業鏈,帶動周邊農村與農戶共同發展。目前,全縣七百弄雞飼養量達323萬羽,覆蓋16個鄉(鎮)158個行政村(社區),使3.7萬多戶14.8萬多人受益。同時,依托豐富的水產資源,探索出漁業養殖新模式,投入粵桂協作資金1000萬元建設龍著現代漁業產業園,2024年已分紅30.93萬元,為易地搬遷群眾及周邊群眾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示范帶動全縣發展陸基圓形池539個,魚年產量700余噸,年產值2000多萬元。
聚焦產業集群,推動農文旅全域發展。該縣通過充分利用生態資源、民族特色和美食文化等優勢,採用“文旅+N”模式,培育打造農文旅產業集群。2024年12月28日,粵桂協作“吉姑姑”農文旅融合發展基地項目順利落成,進一步推動當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生態旅游、休閑露營等新業態發展。同時,投入粵桂資金13000萬元建設“情人灣•遇見拾光”、岩灘景區美女峰摘星營地等文旅綜合體項目,串珠成鏈,打造紅水河精品旅游示范帶。2024年,全縣共接待游客總人數327.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4.12億元。
聚焦消費幫扶,助力農戶增收。該縣構建“線上+線下”全渠道、多元化的銷售格局,助力多種大化特色農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推進基地建設,實現向東部企業直供農產品的訂單式農業,建立4個“直採直供”基地,新增“大化白玉薯”為“圳品”,目前,全縣已有6個“圳品”產品暢銷大灣區。搭建銷售平台暢通渠道,線下建設消費幫扶專區、農產品購銷服務中心等對接多地銷售農副產品,構建長效機制﹔線上助力企業入駐“832”銷售平台,全縣50家商家入駐,上架781種商品,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加強產銷對接,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廣泛宣傳提高產品知名度,推動優質農產品直銷大灣區,2024年共組織商家企業代表參加各類農特產品推介會、交易會展銷會26場次,銷售農特產品金額1.07億元。
聚焦勞務協作,助力穩崗就業。該縣通過搭建勞務信息溝通平台,組織開展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活動,線上線下發布招工信息,幫助更多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同時,培育特色勞務協作品牌,圍繞市場就業需求深入開展技工教育,積極培育“大化電焊工”等勞務品牌,促進勞動力高質量就業。此外,還用好各項就業扶持政策,開展“點對點”專車輸送勞動力返崗復工,補助脫貧勞動力跨省外出務工交通費用,建設粵桂協作就業幫扶車間等,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在職業教育方面,強化校企合作,在東部聯合技工學校培養大化“兩后生”,在西部實施粵桂職教培養計劃,定向培養技能人才,幫助脫貧家庭學生掌握現代技術,實現招生即招工。2024年,全縣累計投入粵桂資金31.2萬元,開展東西部勞務協作技能培訓系列班4期,培訓170名勞動力,幫助實現就業121人。同時,在東部深圳市攜創高級技工學校培養大化“兩后生”49名,在西部大化職業技術學校定向培養技能人才83名。(藍彩銀 藍吉富)
來源:大化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