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十萬山 最香板凳粽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月1日,正月初四。上思縣思陽鎮華加村對河屯,晨霧還未散盡,壯家的吊腳樓裡,已悄然彌漫出竹葉蒸年粽的糯香。
不知是誰家灶房飄出酸筍炒田螺的濃香,混著芭蕉葉包五色飯的蒸汽,把整個村巷浸潤得又黏又暖。遠處偶爾傳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春聯上“那糧滿倉”“春滿人間”的祈願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蒸糯全村香。”在十萬大山溫柔的懷抱裡,上思香糯宛如山間精靈,潔白如玉、香氣馥郁,孕育出了世代傳承的美食——上思香粽。
每逢春節,那縷縷粽香伴隨著醇厚年味,悠悠飄蕩,穿越時空,彌漫在村落之中,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
洗淨的柊葉、煮過的箬葉、浸泡過的香糯、腌了一夜的五花肉、脫了殼的綠豆……71歲的村民黃竹運彎著腰,細心地擺放著食材。前兩天,幾個年輕人和她約好,要來學包粽子。
在上思,香粽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文化的傳承。端午、春節時,上思縣的大小村寨都會粽香四溢。一家人圍坐,大人包著香粽,聊著家長裡短﹔孩童們在一旁打下手,豎著耳朵聽父輩講香粽的古老傳說。
香粽的故事,能追溯到千年前,傳說十萬大山深處住著一對母子,母親心疼農忙的兒子,就用竹葉包上糯米,再添些山間野味,蒸煮成香粽。兒子吃后精神抖擻,勞作更加有力。從此,香粽就成了上思人民勤勞與智慧的象征。
如今,上思香粽串起悠悠歲月,包裹著時光的記憶與新春期盼,成為當地人春節團圓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上思香粽,大小、形狀像板凳,也叫板凳粽,寓意團圓、幸福。”年輕人到齊后,黃竹運開始手把手示范:在碧綠的柊葉上鋪幾層箬葉,依次均勻地鋪上糯米、綠豆、五花肉、綠豆,再壓上一層糯米,最后用箬葉和柊葉蓋住、壓實……
黃竹運雙手靈動,一纏一勾,巧手翻飛,動作行雲流水,仿佛不是在包粽子,而是在串聯過去與現在。眨眼間,大年粽就被包得嚴嚴實實,方正有型,活脫脫一個小板凳。
板凳粽,是上思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每年春節,當地人都會帶上一對板凳粽走親訪友。新媳婦婚后第一個春節,婆婆會做板凳粽讓新婚夫婦帶回娘家,由娘家人分給親戚﹔娘家人則以糖糕作為回禮,讓女婿帶回去分給自家親戚。這一來一回,傳遞的是重情重義,寄托的是兩家人對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當天,黃竹運包了80多個板凳粽,她想讓每一位來家裡做客的親朋好友都能嘗到。對她而言,每年春節包香粽,是與家人朋友分享年味,更是情感的延續。
“用柴火煮,才能煮出正宗上思板凳粽的味道。”黃竹運介紹,煮粽子講究火候,大火煮開,轉慢火煨8個小時左右,中間還得翻面換煮,這樣才能保証粽子熟透。
木柴持續燃燒,煮了一整夜的板凳粽五味調和,滿屋粽香。
“出鍋啦!”黃竹運和家人們一下子圍過來。剝開粽葉,油光閃亮、晶瑩剔透、富有彈性的香粽映入眼帘。家人用筷子把香粽夾成六七片,分而食之。等候許久的孩童們爭先恐后夾起肉多的那塊,趁熱咬上一口。
竹葉的清香、糯米的軟彈、綠豆的清爽、豬肉的鮮美,交織成一種獨特的美味。“好吃,這個年過得真開心!”香粽軟糯咸香的口感,讓家人們臉上滿是滿足。
當粽香在空中飄散,每個歸鄉游子心底的鄉愁都得到了慰藉。這滋味,有童年的歡樂,有人情的溫暖,有思念的綿長,更有歲月靜好的期許……在快節奏的時代,上思香粽似一首古老的詩歌,淺吟低唱,讓人們在粽香中尋得幸福的味道和心靈的歸宿。(記者苑長軍 通訊員陸飛伶、韋世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