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裡的“藏藍護盾”
“小年,小年,過了今天就是年。”1月23日是南方的“小年”,在這除舊迎新、迎祥納福的日子,一場別具民族特色的“村晚”在富川瑤族自治縣熱鬧開演。
“全體警員集合!”當天19時,距離明城“村晚”正式開始還有一個半小時,執勤警員集結在富川瑤族自治縣公安局的辦公樓前,整裝待發。隨著局長謝綠琪一聲令下,30余名警員迅速登上警車,趕往“村晚”現場。
19時35分,在古明城的南門——向日門前,交警正在疏導過往車輛,引導周邊車輛有序停放,他們正是此次“村晚”的第一道安全防線。
治安大隊大隊長盤彥在向日門做好警力部署后,從向日門朝升平門方向快步走去,他需要在人潮涌入之前確保沿路各點位的執勤警力均已到位。“在點位上要注意做好秩序維護、人群疏導工作,發現異常情況第一時間進行報告。”每經過一個點位,盤彥都會向執勤的民警輔警仔細叮囑一番。走完一趟巡邏路,盤彥也出了不少汗。
民警在村晚中心表演區域執勤。莫雪林攝
20時30分,東門樓下已是人頭攢動,之前民警輔警現場志願者用隔離帶圈出一片表演區。城樓前,掌燈祈福、瑤族歌舞、經典戲曲輪番上演,演員們身著華麗戲服,為現場群眾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表演,一時間樂聲、喝彩聲、掌聲交織在一起,笑意在眾人間蕩漾開來。
村晚執勤民警用“人牆”隔斷人流。譚媛元攝
情報指揮中心主任李曉東是負責東門樓通道的執勤警員之一,他與其他民警化身“人肉圍牆”,防止群眾涌入背后的“村晚”表演區。演出間隙,隻見李曉東眼神微變,向人群中走去。隨著李曉東行動的方向看去,一名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從升平門左側的城牆巷慢慢駛出,試圖橫穿人流。“你要到哪去?”李曉東制止其繼續動作並詢問,了解到車主打算駛入左側的巷子,李曉東疏導人群進行避讓,以免造成沖撞。結束突如其來的“小插曲”,李曉東也回到點位繼續維護現場秩序。
同一時刻,反恐怖和巡特警大隊副大隊長周永帶領著反恐怖和巡特警大隊的9名成員,以表演區為中心進行動態巡邏。他們穿梭在人流中,腳步不停,時刻保持應急狀態,確保第一時間快速反應,第一現場高效處置。
定點值守與流動巡邏相結合,組成“村晚”的第二道安全防線。
沿著城牆巷向古明城的東南角走去,古明城內的歡聲笑語也漸漸被拋在身后,一棟7層樓高的居民樓,這裡是警航大隊的執勤點。到達樓頂的平台,隻見一片漆黑,身穿藏藍警服的民警也幾乎隱入黑暗中。遠處古明城燈火齊明,宛如一顆經歲月打磨的璀璨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輝。
這棟居民樓距離古明城百余米,古明城周邊還有不少民房阻礙視線,僅僅依靠人力難以精准把握古明城內的動態。
好在警航大隊的民警在空中有一雙“火眼金睛”。警航大隊輔警史英民將無人機放在面前的空地上,雙手握住操縱杆,操控著無人機緩緩升空。
這便是“村晚”第三道安全防線——組建“空地一體”巡邏防控網絡。
“我們通過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技術,實時監測人流量的實時動態,一旦發現擁堵苗頭就會提前介入進行疏導。”史英民邊查看巡查畫面邊說。透過屏幕,畫面中顯示升平門周邊的紅點遠比其他區域密集,那些紅點正是觀看演出的群眾,切換到視頻圖像后,就能看到人像。
此外,執行中的無人機實時向指揮室傳送巡檢畫面,確保指揮中心實時掌握現場情況,屆時,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情報指揮中心就能更加科學、及時地進行指揮決策,並通過對講機對各個點位的執勤警力發布指令。
隨著《明天會更好》的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村晚”也進入尾聲,不少人開始向古明城各出口移動,各個點位的民警輔警引導周邊的群眾有序離場。
“本次活動結束,各小組收隊。”待現場群眾大半散去,對講機傳來的指令為此次安全保衛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執勤警員各自踏上歸程,在夜色中,反光背心上的“警察”二字格外醒目。(譚媛元 丘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