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廣西在行動”系列訪談
張曉陽: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打造美麗山水“桂林樣板”

當前,廣西正聚力“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講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廣西故事,人民日報社人民網特別策劃推出“全面深化改革 廣西在行動”系列訪談,敬請關注。
主持人:此次接受訪談的嘉賓是桂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曉陽。請問桂林市生態環境局在哪些關鍵領域實施了重大改革舉措?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張曉陽: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桂林市聚焦建設美麗桂林、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桂林樣板。
一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貫徹落實《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以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名城為核心目標,高標准謀劃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推動市委、市政府出台《桂林市厚植生態環境優勢推動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將保護好漓江、保護好桂林山水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市人大出台《桂林市喀斯特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條例》等7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執法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二是壓緊壓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不動搖,推動桂林市在廣西率先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各級主要負責同志簽訂目標責任書,縣區全部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常態化開展“兩個保護”專項監督,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設立“漓江保護日”,建立全國首個漓江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常態化發布漓江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參與保護的自覺性。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利劍”作用,推動一批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真整改、見實效,漓江流域綜合治理入選“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漓江入選國家首批美麗河湖治理案例。
三是創新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建立健全公安系統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成立公安局生態環境保護分局、大隊、中隊,落實“一村一輔警”,配備專職生態警察213人、生態輔警1684人,組建“二郎神”民兵分隊,構建起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保護格局。深化“三統四治”改革(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治亂、治水、治山、治本),入選中國改革典型案例,陽朔縣把漓江、遇龍河景區年收入的10%分給3.5萬沿江村民,讓大家共享生態紅利。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行政處罰同步開展“一案雙查”模式,推動形成“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環保理念。
四是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堅持規劃先行、源頭管控,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制度,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堅持精准、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近三年,漓江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等級,地表水水質排名保持全國前列,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名逐年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桂林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廣西桂林漓江站入選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可以及時准確地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監督,嚴厲查處生態破壞問題,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加,桂林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自然城市”平台。
五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12個,自治區級綠色工廠27家,數量排廣西前列。拓展“兩山”轉化路徑,積極培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行國家有機產品、綠色食品等高端品質認証,桂林認証數量居廣西第3。建立碳匯交易市場,完成廣西首個水土保持碳匯交易2.24萬噸,林業碳匯項目交易15.2萬噸,桂林市成為國家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研發全國首個《綠色旅游貸款實施規范》地方綠色金融標准,推動桂林銀行成為廣西唯一獲評國家層面氣候友好型銀行的金融機構。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荔浦市、陽朔縣、資源縣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龍勝縣獲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廣西領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