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環江:黨建引領 繪好易地搬遷群眾生活“幸福畫卷”
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廣袤大地上,一幅幅民族團結、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河池市緊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強化黨建引領,多措並舉、綜合施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提升該縣易地搬遷安置區治理水平,促進各民族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入,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過得好,讓“新居民”樂享幸福“新生活”。
環江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人民網 付華周
走進環江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棟整齊劃一的居民樓,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搬遷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以前住在山裡,出門就是山,干啥都不方便。現在好了,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建了這麼好的房子,出門就是公園,旁邊就是工廠,找工作再也不用跑遠路了!”32歲的社區居民植彩連感慨地說,她在社區裡的服裝生產車間工作,收入很可觀。
環江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是該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之一,這裡的1900多戶8200多名居民來自該縣12個鄉鎮,有壯族、毛南族、苗族、瑤族等11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居民們主要從深山搬遷而來,居住環境、生活配套和交通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是環江黨委、政府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當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創新實施“六聯一帶”后續扶持管理模式,建立“五社聯動”服務機制,積極探索安置區資產運營管理模式,同時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取得積極成效。
搬遷群眾在家門口的生產車間工作。人民網 付華周
該縣立足安置區實際,通過黨建聯抓、自治聯管、產業聯扶、就業聯創、文化聯辦、服務聯動等措施,切實保障社區綜合服務、就業創業、養老服務、兒童之家、綜合治理、物業服務等九個中心有效運轉,不斷完善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以及城西工業園區等配套設施,為搬遷群眾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就業提供便利的條件。不少像植彩連一樣的搬遷群眾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一家人在這裡安心住下來。
為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該縣推動易地搬遷安置區與新型城鎮化、特色文旅有機結合,精心規劃,打造“柳浪咧小鎮”品牌,發展以非遺保護、文創產品開發、農特產品銷售為代表的新文旅商圈。“我們盤活安置區內的閑置門店,委托專業的公司運作,讓安置區的居民就業有門路,創業有優惠。”牽頭單位思恩鎮黨委書記蒙佳龍介紹,如今小鎮已有超過230家商戶入駐營業,帶動安置區一大批搬遷群眾創業就業。
此外,當地政府還引進專業的社工機構,建立以社區為服務平台,全面動員社會資源和社區志願者隊伍力量,先后孵化培育社區老年協會、創業者協會、舞蹈隊等11個社區社會組織,鏈接28家愛心企業共建“愛心超市”,結合搬遷群眾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務,不斷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勤勞是廣大勞動人民質朴的本性。大多數搬遷群眾之前過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如何妥善解決好安置區居民想自己種菜、養雞養鴨的問題,歷來是易地搬遷安置區面臨的一個棘手難題。為有效解決縣城2個大型安置區搬遷群眾的“菜籃子”問題,該縣遵循“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戶經營、有償使用”的原則,充分考慮搬遷群眾的實際需求,在毛南家園城北安置區精心打造了一批“微菜園”“小養房”。搬遷群眾按需按戶申請,以每平方米1元錢租金的形式租賃,自主經營。此舉既為搬遷群眾提供了穩定的蔬菜和畜禽供應,延續以往生活習慣﹔所得租金又可為社區內的困難群體提供幫助,體現了社區的關懷與互助,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新生活,在新的家園裡扎下根來。
“早上一有空我就會來地裡看看,護理一下,自己種的菜吃起來放心,日子過得很踏實。”搬遷群眾龍春雙一邊打理自己的小菜園,一邊笑著說道,言語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滿足。通過種蔬菜或養畜禽,像她一樣的搬遷群眾既實現了自給自足,又進一步鞏固拓展了城區“菜籃子”工程。據悉,自“微菜園”“小養房”項目投入運營以來,有效帶動當地近800戶搬遷群眾每年戶均增收超過1000元。
下象棋、擺“龍六陣”、唱山歌……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老年活動中心非常熱鬧,居民們樂在其中。這是毛南家園搬遷群眾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區幸福新市民的一個生動縮影。
孩子們在環江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運動場打球。人民網 付華周攝
“要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新環境、新生活,就必須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富裕起來。”毛南家園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吳永校表示,在該社區,黨建引領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改善上,更體現在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上。社區黨總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化“黨建+民族團結”模式,積極推動部門、企業及社會團體進社區聯建共建,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傳承民族文化,增進各族搬遷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社會組織加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入,搬遷群眾融入的共融共建共享發展格局,有效推動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讓各族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有了穩定的工作,家裡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的教育也得到了保障。現在,我們還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文化活動,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植彩連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同樣,在環江縣思恩鎮陳雙村,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一幅幅民族團結的彩繪躍然牆上,處處彰顯著和諧之美。陳雙村轄28個自然屯30個村民小組,共有900多戶3200多人,同樣居住著11個民族,其中移民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60%,是個多民族雜居的移民大村。
環江縣思恩鎮陳雙村非遺研學基地。人民網 付華周攝
陳雙村黨支部書記韋炳錄說,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以黨建促創建、以黨建促發展,依托村裡的“環江花山果海休閑農業示范區”,推行“總支部+能人+基地(合作社)+公司”經營模式,把資金、資源、資產向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目前,整個核心區連片種植特色水果31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村屯種植近6000畝,有力促進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陳雙村雙樂苗寨特色農家樂。人民網 付華周攝
此外,該村苗族移民群眾在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的同時,還積極探索和發展鄉村旅游。2016年,雙樂苗寨26戶群眾自籌資金180多萬元,依托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打造農家樂,通過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游”“鄉村游”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體驗,每年平均收入近100萬元,進一步拓寬了收入來源。
在這片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各族群眾正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心,攜手並進,共同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幸福篇章。河池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市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不斷探索,積極實踐,為搬遷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付華周、余樂飛、莫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