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廣西在行動”系列訪談
陳慕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服務鄉村教育振興

當前,廣西正聚力“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講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廣西故事,人民日報社人民網特別策劃推出“全面深化改革 廣西在行動”系列訪談,敬請關注。
主持人:此次接受訪談的嘉賓是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陳慕杰。請問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服務鄉村教育振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陳慕杰:近年來,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堅持“走藝術興學路,創特色師范牌”辦學特色,堅守“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初心,聚焦“振興鄉村教育”主題,圍繞“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有發展”高素質鄉村教師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動融入鄉村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凸顯師范教育底色。
一是創新培養模式,樹好小學全科“金招牌”。圍繞桂北鄉村基礎教育發展人才需求,以師范類專業認証為抓手,完善人才培養標准,大膽進行課程創新、教學創新,積極探索校地合作、校校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有序推進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了以師能培養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植根鄉村教育的紅色校史教育,厚植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通過“賽練結合”,強化師范生教學基本功﹔開設藝術實踐必修課程,強化師范生藝術實踐能力,增強師范生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樹起了師范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會發展”的金字招牌。學校兩個專業通過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第二級認証。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獲基礎教育國家級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廣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各1項。
二是貫通職前職后,培好鄉村教育“領頭羊”。“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振興鄉村教育需要鄉村骨干教師來書寫。學校以鄉村教育需求為導向,貫通職前職后培養,積極創新機制,培養引領鄉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領軍人才。一是實施精准培訓。積極發揮師范院校引領作用,為鄉村教師職業能力持續發展精准定位,創新培訓內容與方式,豐富培訓資源,構建“職前與職后一體貫通,培養與培訓協同共生”模式。5年來,學校承擔教師培訓項目共100余項,13000余名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支持服務,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二是開展科研指導。通過搭建協同教研范式、開展“培養—培訓”為一體的支教服務方式,培養了一批有高度、有創新、有影響的鄉村知名教師,現有4人晉升為正高級職稱教師,15人晉升為高級教師,5人被評為特級教師。三是促進成果轉化。學校高度重視教學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成立名師工作坊,依托“初中語文五程序單元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鄉村小學英語教師‘問題導向多元協同’的專業發展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重點推廣項目,培育了一批鄉村教育領軍人物,有效促進了教學成果的實踐生成,有力推動了桂林市鄉村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