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粉”撬動“大產業”

味道鮮美的海鮮粉。廣西商務廳供圖
酸辣鮮爽的螺螄粉、味道鮮美的海鮮粉、風味獨特的桂林米粉……對於廣西人而言,打開一天的正確方式是一碗冒著熱氣的米粉。
廣西是全國米粉消費第一大省區,佔全國米粉產量50%以上,米粉生產和消費歷史悠久,起源於秦代,興於唐宋。米粉已成為廣西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名片。
在2021年,除了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的制作技藝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外,桂林馬肉粉、南寧老友粉、南寧生榨米粉、武鳴生榨粉、貢川榨粉、賓陽酸粉、全州紅油米粉、長安濾粉、中渡干切粉、羅秀米粉、京南米粉和橫州榃僧簸箕粉等12種米粉的制作技藝都陸續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廣西米粉頻頻“出圈”,讓“嗍粉”成了時尚名詞。
旅客們“打卡”螺螄粉形象館。朱望汐攝
因為一碗螺螄粉,柳州市每逢假期便成為吸引眾多游客的“網紅打卡地”。為此,柳州市推出兩條“嗍粉”公交專線,途經市區多家網紅螺螄粉實體店,方便游客到柳州螺螄粉店打卡,推動“螺螄粉+旅游”融合發展。
悠悠漓江水成就一碗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作為廣西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最令中國人魂牽夢縈的“思鄉菜”之一。
桂林米粉產業發展促進會的調研數據顯示,每天桂林市區堂食店消費的米粉在50萬碗左右。
“桂林米粉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鹵水,我很喜歡這家店的鹵水味道。”湖南游客李女士稱自己是桂林米粉愛好者,節假日經常來廣西“嗍粉”。
袋包裝的玉林牛腩粉。廣西商務廳供圖
廣西獨特的米粉文化,還有效發展帶動了廣西“嗍粉經濟”。
柳州螺螄粉最初僅出現在當地的街頭小攤或夜市。2014年,柳州提出用工業化理念打造袋裝速食螺螄粉產業。通過建立螺螄粉全產業鏈標准體系、申請“柳州螺螄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立螺螄粉檢測中心、打造螺螄粉產業園區及原料基地等舉措,護航螺螄粉產業化、標准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今年1至6月,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355.21億元,同比增長7.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柳州螺螄粉的發展經驗,成為橫州市陶圩鎮追求產業發展的標杆。
“陶圩米粉一直都很暢銷,但是由於米粉廠規模小、產能低,沒有足夠的量打開大市場,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有限。通過外出考察調研,柳州螺螄粉的發展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要立足陶圩米富含硒元素的天然優勢,引進新的技術設備,生產高質量的陶圩米粉,通過米粉加工進一步拉高糧價,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橫州市人大代表、陶圩社區支書龍榮先說道。
2023年,該鎮通過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00萬元成立廣西橫州市硒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加快了陶圩米粉高質量發展進程。
目前,陶圩鎮有2家陶圩米粉生產企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証,7家陶圩米粉食品小作坊成功登記備案,總產能6000多噸/年,為推動“小米粉”發展為“大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袋包裝老友粉。廣西商務廳供圖
為推動桂林米粉由“小特產”向“大產業”轉變,桂林市正在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制定桂林米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全產業鏈。比如提出支持桂林米粉“中央廚房”和集中配送中心項目建設、支持出口產品認証、支持標准化建設等措施,傾力把米粉打造成為“桂林經典”。
截至目前,桂林米粉堂食店已有8000多家,年銷售額約45億元,加工型企業約100家,行業全產業鏈年總產值超1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工業年產值約10億元。小小米粉正以新的形象詮釋著“桂林經典”的獨特魅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