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碧波上 濃濃民族情
——廣西交通運輸部門規范渡運管理方便群眾出行

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民族風情濃郁。在這裡,生活著壯、漢、瑤、苗等12個世居民族和滿、蒙古等44個其他民族群眾,各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達37.52%,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渡運作為一種傳統的出行方式,在助力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便捷出行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鍵作用。
正在搭乘渡船的老堡鄉村民和學生
無縫接駁 實現下車即上船
上午10時,太陽高高升起,江面上波光粼粼。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鄉老堡新碼頭渡口,一艘渡船緩緩停靠在岸邊,剛從縣城趕集回來的村民有說有笑地登上渡船。
老堡鄉所在的老堡新碼頭渡口,是尋江、都柳江和融江三江交匯處,也是縣城通往老堡鄉、融安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
“以前沒有渡船的時候,我們去縣城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方便。現在通過渡船隻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對岸,我們出行也節省了很多時間。”老堡鄉村民感慨地說。
老堡鄉是多民族聚居鄉,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達90%以上。據老堡鄉鄉長肖雲介紹,由於河流的分布和阻隔,老堡鄉11個村落錯落分布在尋江、融江的兩岸。對於老堡鄉村民來說,渡運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身著侗族服飾的老堡鄉村民正在乘坐渡船
為更方便村民出行,減少候車候船時間,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精心謀劃,自2021年2月起推動城鄉公交與渡船無縫接駁,實現下車即上船的無縫銜接。此外,針對經常往來兩岸的學生群體,設置護學小組和公益崗,維護上下學高峰期間渡運秩序,保障渡運安全。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少數民族自治縣,轄區內河流眾多,水網密布。目前,全縣共設有渡口23道,全年完成渡運量78萬人次。我們始終把群眾的安全放在首位,不斷加強渡口碼頭基礎設施建設和渡船升級改造,為群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務。”三江侗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韋鋒說。
為保障渡運安全,三江侗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大力推進渡口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作,全力開展渡船維修保養工作,自2012年開始,已分批進行廣西標准化客渡船更新改造,按照廣西便民碼頭和鄉鎮客圩渡船舶標准化建設計劃,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大扶持力度,補助資金助力渡船改造,切實為少數民族地區紓難解困,至2017年全部更新改造完畢,極大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隱患,全面改善渡口渡運環境。同時,該縣還於2023年試點開通全區首個三輪車專渡,通過升級改造渡運設施,切實解決了當地群眾三輪車過渡出行難的問題。
羊咀村村民在長灘渡口正有序下船
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桂江江畔,陽光下,一大片桃林挂著碩果。
“以前我們這裡的農產品很難賣出去,現在有了渡船,我們的農產品可以便捷地運到對岸去賣,時間物流成本降低了,價格也提高了不少。”一位在桂林市平樂縣長灘渡口等候渡船的村民說。
羊咀村位於長灘渡口周邊,少數民族群眾佔全村近一半人口,三面環水的羊咀村風景秀麗,盛產鷹嘴桃,這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過去,羊咀村雖然離對岸的鎮集市隻有400米的直線距離,但村民們生產的農產品卻無法順利運出,想要到達鎮集市,最快、最便捷的渠道隻有渡運。
“我們村的鷹嘴桃種植是2016年引進的,從最初260畝增加到現在500畝左右,產量能達到每畝4000斤左右,年人均收入基本達到1.7萬元至2萬元。”桂林市平樂縣平樂鎮長灘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小勇說。為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羊咀村不斷完善整村基礎設施,探索發展鷹嘴桃特色產業,並於2016年成立“平樂縣長灘灣鷹嘴桃種植旅游專業合作社”,整合資源大力種植鷹嘴桃,提升村民收入。
羊咀村剛採摘的新鮮鷹嘴桃
“我們種植的鷹嘴桃除了採購商開車進來收購之外,村民也會通過渡運的方式運到集市售賣,還有一部分便通過電商銷售。”韋小勇說。自2019年起,進村產業路從泥巴路修繕為硬化路,採購商會開車進村採購鷹嘴桃、柿餅等農產品,但彎彎曲曲的山路隻能通往縣城,對於想要到達鎮集市的村民卻不方便。韋小勇說:“對岸不遠處就有一個農產品物流園,渡口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渡船的升級改造,對村民們銷售自家農產品提供了極大便利,時間和效率都大幅度提升。”
為保障鷹嘴桃等農產品安全順暢運出,平樂縣交通運輸局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持續加強渡運安全監管,定期對船主和渡運經營等相關負責人進行安全培訓,全力消除渡運安全隱患﹔同時加大對農村渡口渡船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減輕船主生活壓力。“根據自治區和上級部門的相關補貼政策,我們定期會給到船主一些生活費和燃油費等補貼,減輕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壓力,保障渡船穩定開行,讓少數民族群眾更便捷出行。”平樂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廖明軒說。
羊咀民族特色村寨門樓
交旅融合 群眾增收致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休閑旅游熱”逐漸興起,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自然也不例外。
每逢陽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桃花盛開,桂林市平樂縣長灘村委羊咀村便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島”,吸引眾多游客上島觀賞桃花,村民們身穿瑤族服飾,歡唱歌曲,敬酒迎賓,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香龍舞,展示瑤族婚嫁儀式流程,讓游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渡運不僅方便了我們的出行,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讓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了。”長灘村委會副主任薛玉玲說。
“三月賞花,七月摘桃”是羊咀村發展鄉村旅游的著力點。近年來,羊咀村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通過充分挖掘鄉村旅游資源,打造羊咀特色民族村寨,探索文旅融合,以“合作社+休閑農業+民族文化+鄉村旅游”模式發展旅游項目,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有機銜接,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渡運的便捷通暢,不僅為促進少數民族村寨與沿河鄉鎮的交流提供了必要交通支撐,也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保障。三江侗族自治縣是百節之鄉,每年五月十三“龍舟節”就在三江口舉辦,各民族村寨都會派代表參加龍舟賽,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來。
“三江口生態旅游區(永興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不僅通過土地租金、門票分紅、勞動就業等形式聯農帶農惠農,還通過渡運收費給村民分紅,幫助村民增收致富。”三江口生態旅游區經理廖娟說。三江口生態旅游區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鄉、良口鄉境內,四面環水,景色宜人,而游客通往永興洲的唯一途徑便是渡運。為促進交旅融合發展,三江侗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在三江口新設置西洲島碼頭,並新增一艘80客位的仿古渡船,不斷滿足當地水上旅游渡運需求,帶動集體經濟和當地群眾增收。
藍天白雲,碧水悠悠。一艘艘往返於江河兩岸的小小渡船,承載著兩岸群眾對美好出行的向往。未來,廣西交通運輸部門將繼續指導渡口渡運規范管理,不斷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高質量建設“美麗渡運”,切實保障渡運安全,助力群眾便捷出行,讓人民群眾坐上“放心船”、乘上“平安渡”。(唐夢琳、李雪芝、廖明軒、黃朝慶)
來源:廣西交通運輸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