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崗前體檢”完成 飛龍大橋進入通車倒計時

2024年07月12日10:2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飛龍大橋

飛龍大橋。廣西路建集團供圖

盛夏時節,燦爛陽光拂洒郁江。與建設前相比,這幅瀲灩工筆畫上多添了一座壯美的橋梁,雄姿卓越,騰躍郁江。7月11日,飛龍大橋荷載試驗數據出爐,均在設計范圍內,全橋通車指日可待。通車后,飛龍大橋兩岸的通行時長將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5分鐘,大橋也將成為西津水庫濕地生態旅游新打卡地,服務“世紀工程”平陸運河建設,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脈絡,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毫厘匠心 精工匠造

經過8輛總重336噸載重卡車的荷載試驗,飛龍大橋順利通過通車前的最后一道“體檢”,以實實在在的數據彰顯了橋梁的施工質量與結構安全性。

今年1月,基於30多次建模計算比對分析,在建設團隊嚴格監控下,飛龍大橋全橋312塊波形鋼腹板、4732個對接螺栓在單側僅8毫米的極小調節空間下無一擴孔高精度安裝,實現軸線偏差小於2毫米、全橋5毫米內高精度合龍。

自最初鋼棧橋搭設開始,飛龍大橋建設領域的創新技術應用從未止步:棧橋和平台的輕量化施工技術、砂岩地質深水大直徑鑽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墩身與主梁挂籃模板切換周轉技術、基於北斗定位的波形鋼腹板運輸與吊裝技術以及基於智能吊機的波形鋼腹板懸臂澆筑異部施工技術……一攬子“建造法寶”助推飛龍大橋高品質高效施工,也讓飛龍大橋所在項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立項為“綠色施工科技示范項目”,目前已進入申請結題驗收階段。

飛龍大橋首個雙壁鋼圍堰完成封底,實現滴水不漏

飛龍大橋首個雙壁鋼圍堰完成封底,實現滴水不漏。廣西路建集團供圖

“多快好省、精准下放、滴水不漏”是對飛龍大橋“免圍檁堰模一體化雙壁鋼圍堰”的最好概括。飛龍大橋主墩承台均為深水承台,施工區域最大水深約為12米,且河床有鵝卵石層覆蓋,淤泥層最大厚度為8米,地質情況復雜、水頭壓力較大。團隊根據現場實際,制定“BIM+4D施工”技術輔助優化施工方案,研究出一套“優”“簡”結合的施工方法——鋼圍堰統一採用對角拼裝。採用該施工后,每個水下承台施工僅用時2個月,大幅縮短了施工時間,共計減少鋼材用量105噸。

為進一步解決流水壓力作用下鋼圍堰下沉入水后可能發生漂移的問題,團隊提出了“整體提吊+水平導向+動態平衡”的創新工藝,在圍堰各節段拼裝下放階段使用新型吊放裝置懸吊,免去了傳統方法的工序,有效減弱圍堰入水后隨水流晃動情況,使圍堰節段拼裝精確高效、下放過程更安全﹔在圍堰內部的鋼護筒上安裝可伸縮導向架,有效防止圍堰下放過程中的平面偏位,通過精准模擬,精確調整圍堰夾壁配重,保証圍堰下放的高程完全可控﹔在水下混凝土中添加自保護劑,合理優化混凝土澆筑布點,遵循“先對角再中部”澆筑原則,有效保証水下混凝土施工質量,實現圍堰封底“滴水不漏”。

著力創新 科技賦能

2022年9月,飛龍大橋主墩墩身全部施工完成,正式進入上構施工階段,三個墩身漸次“舒張臂膀”,抱月入懷,一如建設團隊科技攻關的豪情。

飛龍大橋0號塊懸挑段長4.15米,遠超常規橋梁0號塊長度,且施工涉及波形鋼腹板與體外預應力索的精准安裝,結構更復雜、施工難度更大。建設團隊為飛龍大橋0號塊“量身定制”了“前吊后支”的施工方法——合理利用上構懸臂施工的挂籃結構,在前端形成“吊”體系﹔充分運用前序施工時已安裝就位的預應力牛腿支架,在后端形成“支”體系。通過將施工臨時結構與主體結構做融合設計,充分利用主體結構波形鋼腹板自承載性能,實現牛腿托架和波形鋼腹板共同受力,順利完成0號塊施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減少了鋼材總量需求。

在飛龍大橋建設現場觀摩時,人們的視線總是最先被橋上那一抹抹亮眼的橙紅色和橋墩旁造型獨特的“小船”所吸引——“雙限位限重智能吊機”和智能浮運船。它們是飛龍大橋基於BDS(北斗)的波形鋼腹板智能快速運輸安裝系統的重要組成構件。“啟動!”在現場管理人員指令下,該系統便會將運載著波形鋼腹板的“智能浮運船”實時位置信息與目標位置進行比對分析,確定最佳運輸路徑,自動化調整,實時糾偏位置和姿態,實現“厘米級定位”。在起吊過程中,系統還將浮運船自適應前進功能與波形鋼腹板旋轉胎架相結合,輔以胎架角度傳感器和智能吊機完成吊裝作業。整個過程行雲流水,高效穩定。此外,該系統還通過集成BIM、GIS、AI和IOT技術對波形鋼腹板運輸及吊裝過程實時三維可視化展示,“以虛預實、以虛控實、虛實交互”,實現施工全過程智能控制與風險防控。同步開發的封航河面AI智能監控系統可實現對封航河面闖入船隻迅速識別、警報、處理一體化的智能防控,為通航段波形鋼腹板運輸吊裝施工安全保駕護航。

飛龍大橋“雙限位限重智能吊機+輕型挂籃”異部施工實際應用。廣西路建集團供圖

飛龍大橋懸臂施工創新採用了“雙限位限重智能吊機+輕型挂籃”異部施工技術。團隊充分利用波形鋼腹板的自承載能力和抗剪強度,對“吊機+挂籃”進行組合優化,達到了吊機結構輕型化、“智能吊機”跟隨挂籃同步前移以及波形鋼腹板連續剛構橋N-1節段頂板、N節段底板、N+1節段腹板三個工作面同時施工的目的,巧妙解決了傳統塔吊作用半徑受限帶來的一系列施工難題,為同類型橋梁上構施工打開新思路、提供新方法,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發明成果。得益於此項創新技術的成功應用以及現場人員、機械和物料的靈活調度,飛龍大橋上構懸臂澆筑施工實現了7天/節段的工期目標,每節段縮短施工工期3-5天,為同類型橋梁建設提質增效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寶貴經驗。

思變求新 獻智未來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飛龍大橋在業內首次採用大尺寸1800型波形鋼腹板取代傳統混凝土腹板,減輕結構重量,經濟美觀、耐久實用,解決了傳統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梁端腹板開裂和跨中長期下撓兩大病害,形成了波形鋼腹板橋梁綠色智能建造成套技術,為未來該類橋型更大跨徑的突破和更廣泛的應用貢獻“路建智慧”。

依托飛龍大橋建設,廣西路建集團已發表論文10余篇﹔申報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獲評自治區級工法2項、企業級工法3項﹔獲中國公路學會微創新大賽金獎1項、銀獎1項、銅獎3項﹔獲評國家級QC成果9項、自治區級QC成果3項﹔獲全國工程建設質量信得過班組建設活動二等獎1項﹔獲全國第四屆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交通工程類三等成果1項﹔獲第十九屆全國交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1項﹔獲2023年第六屆“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公共基礎設施施工組金獎1項﹔獲得第七屆“八桂杯”BIM技術應用大賽一等獎1項。飛龍大橋獲評2022年第一批廣西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如今,飛龍大橋即將通車,為橋梁智能綠色建造寫就啟迪未來的新篇章。(曹傳奇 蘇全福)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