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圖①:趙躍芳(左)在田地裡指導村民育苗。王紹雲攝
圖②:馬良武(左)對信號機設備進行電壓測試。文毅攝
圖③:夏雨(中)和同事研究項目設計方案。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圖④:黃強(右)在門機上指導新司機。徐俊攝
圖⑤:王暉(左)與社區老人交流。龍雷攝
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廣大黨員、干部懷著對黨的忠誠和對群眾的摯愛,擔當作為、真抓實干,用出色業績凝聚民心,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七一”之際,本版選取5位基層黨員,向讀者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
——編 者
“擇一城,筑一夢”
本報記者 張 洋
烈日當頭,河北雄安新區一所新建的學校裡,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夏雨正帶著設計團隊,和施工方一起,選擇牆漆顏色。他們此前已來過四五次了,精挑細選,想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其實人也一樣,一生會面臨許多次選擇。如何選擇,考驗著初心。過去七八年,夏雨一次次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2017年,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發布后,夏雨第一時間遞交意向書。在原單位已是業務骨干,非要去嗎?家裡的老人孩子,誰來照顧?創業艱難,有信心嗎?許多現實問題擺在面前,但夏雨的態度卻十分堅決:“城市建設,規劃先行。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我是干規劃設計這行的,必須去!”
初到雄安新區,辦公條件很簡陋,連辦公用品都是自己帶過來的。工作難度很大,這裡的規劃建設沒有先例可循。
“眼前沒有路,那就蹚出一條路來。”夏雨和同事們下苦功夫,開展“地毯式”調研,歷時4個月,從村容村貌到環境地理、鄉土人文,翔實記錄了33個鄉鎮、637個村庄的情況,匯編成30余冊文字資料。
那段時間,他們白天忙調研,晚上抓研討,從黨中央精神中找方向,從國際先進標准中找差距,一筆一畫勾勒“未來之城”的規劃藍圖。他們撰寫的規劃材料和意見,在雄安新區“1+4+26”高標准高質量規劃體系中被大量採納。他們還進一步梳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將其中的部署要求和發展理念轉化為技術語言和指標參數,編制了《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為工程設計建設提供了有力依據。
從藍圖到實景,夏雨一刻也不停歇。她和同事們一次次跑工地提供專業技術服務。
車站是城市的窗口。雄安站,站頂有光伏發電,地下有城市走廊,高鐵橋下是城市公園。建設之初,有專家對此持不同意見。“論証會上,我據理力爭。一想到這是‘未來之城’的高鐵站,要實現高質量高標准高水平,要對歷史負責,我就按捺不住。該爭的就要爭,能多干一點就多干一點。”夏雨說。
這些年來,“未來之城”拔節生長,夏雨也多次遇到不錯的個人發展機會,但她從未放在心上。她說:“我隻想把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把我熱愛的事業做好,義無反顧地干,踏踏實實地干。黨員、干部應當是純粹的,這是我對忠誠干淨擔當的理解。”
她把石家庄的房子賣了,在雄安這片熱土深深扎根﹔把個人的全部書籍捐給了單位,“規劃院就是我的家”。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強規劃院人才的梯隊建設,如何推動規劃設計行業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為“未來之城”注入更持久更強勁的活力。
“擇一城,筑一夢,能夠親身參與到這項偉大事業是無比幸福的。為創造一個妙不可言的未來,我和同事們一定傾心盡力、奉獻一切。”夏雨說。
“把百姓的事一件件辦好”
本報記者 趙 成
“王奶奶,我來了!”周五一放學,讀三年級的馬子豪蹦跳著來到牡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上“四點半課堂”,進樓就推開王暉辦公室的門,探出半個腦袋問:“今天有啥好吃的?”
馬子豪口中的“王奶奶”,是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暉。“都知道我這有零食備著呢。”王暉一邊拿糖一邊笑著說。
書法、航模、心理課……牡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牆上懸挂著每日課程表。6年前,牡丹社區免費開設幸福教育課堂,為社區兒童提供課業托管、興趣培養等公益課程,也被稱作“四點半課堂”。
“2017年剛來社區時,有居民提出‘我也想出去扭秧歌、活動筋骨,可孫子孫女怎麼辦?接送、做飯、看著寫作業,你說咋整?’”王暉說,“為此,我們開設‘四點半課堂’,請來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免費講課,社區3至12歲的孩子都能報名,已開設20多門課程。”
孩子愛上、家長滿意,幸福教育課堂開進了居民心坎裡。但開辦的過程卻不容易。“場地、師資怎麼解決?哪些孩子能優先來上課?”王暉掰著手指頭講述點滴細節,“家家孩子都是寶,交到咱手上,可得悉心照護好。”
建起社區資源庫,挨家挨戶拜訪社區裡的大學教授、退休教職工,動員大家各展所長出一份力﹔一次次對接社會公益組織,協助做好課程設置、活動規劃等工作﹔廣泛吸納社區志願者,做好課堂配套服務……王暉花心思、想點子,下足繡花功夫,把工作一項一項做實做細。
“民有所呼,我必有應”,這是王暉開辦幸福教育課堂的原因,也是她多年來從事社區工作的初心。
初來牡丹社區,比起基礎設施差問題,居民對生活環境不滿、對社區干部排斥,這更讓王暉在意。“咱得把居民的情緒化解開。”王暉說,“小區改什麼、怎麼改?得讓大伙兒見到誠意。”王暉帶著工作人員入戶走訪26次,發放調查問卷2800多份,整理出涵蓋800多個問題的需求清單。同時,與專業設計公司對接、與居民代表座談,討論改造方案。
2021年,牡丹社區啟動全面改造。如今的社區,電線電纜入了地,保溫板上了牆,城市書房、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幸福廣場、休閑亭廊從無到有,生活環境好了,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多了。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我在社區工作,就要把百姓的事一件件辦好,讓老百姓感覺到黨就在身邊。”王暉說。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本報記者 張 馳
瀾滄江畔,山連著山。晨起閑暇時,趙躍芳總愛往山頂跑。她喜歡朝陽給磅礡的雲海染上金色,但她更愛看的,是從山腳到山頂漸次分布的產業林,這可是村裡的寶貝疙瘩。
趙躍芳是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馬台鄉馬台村黨總支書記。初見她時,一頭齊耳短發,身材嬌小,開口聲音卻是低沉沙啞。“一上午打了八九個電話,忙得連口水都沒喝上。”趙躍芳說。10多年來,她一直如此,熱情高、干勁足,帶領村民一件接著一件辦:產業發展、易地搬遷、綠美建設……
鄉村要振興,必須有產業支撐。村裡的產業,從山頂往下看最直觀,海拔1350米以上是古樹茶園和品種改良后的台地茶,從山腰到山腳分別種的是咖啡、堅果、甜龍竹。
馬台村的古樹茶,特殊之處在於茶樹是從石縫裡長出來的。趙躍芳對古茶樹有感情。“原來,茶農賣鮮葉收入少,茶廠效益不好。大家想把古茶樹砍掉,種上台地茶,能多收茶葉。”趙躍芳堅決不同意,“古茶樹是代代傳承下來的,砍樹肯定不行。”於是,她帶著大伙兒研究分析,認為村裡的鮮茶葉品質沒問題,主要是缺少成熟的加工技藝。
2020年,依托項目資金,村裡建起加工廠,准備引進加工企業。趙躍芳跑東跑西招商引資,“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村裡引進雲南星女王茶葉公司,形成“支部+企業+合作社+茶農”模式,“馬台岩茶”的品牌得以發展起來。如今,古樹茶園裡還新修了2.3公裡長的棧道,種上櫻花、茶花等觀賞植物,打造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茶葉發展綜合體,產業體系漸成規模。
除了抓產業發展,還要抓好村庄建設。在趙躍芳的小面包車上,放著4本筆記本,除了會議記錄、學習日記,還有民情日記。這些年,她記錄村裡事的“流水賬”已有20多本。
翻看日記內容,進入6月,除了“防汛、防災”等內容,“抓好衛生”“多種花種草”等字眼也十分突出。走訪入戶時,她順帶看看村庄道路是否干淨,村民生活環境清不清爽。“村庄要美麗,不能光靠我一人。”趙躍芳說,發動群眾共建美麗鄉村,很大程度上靠村委會的一堆“雜物”。
在村委會,山上撿回的木頭當花盆,看著破爛,但產出不小:7個品種的三角梅層層疊疊開放,還有10多種多肉植物姿態各異。村裡人來辦事,看著好看,就順走一兩株苗種在家裡。趙躍芳還主動幫忙:“建成小花園,為的就是把大家帶起來。”
如今,趙躍芳走訪入戶時,愛錄些小視頻發朋友圈:籠樹箐村民小組鮮花盛開,良子田村民小組的小菜園豐收在望,高速公路下岔箐村民小組的道路干干淨淨……村民馬永蘭說:“她可真有辦法!誰家不愛干淨不愛美,她拉拉家常,夸一夸,就自然而然地把生態環保意識裝進了那家人的腦袋裡!”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說完,趙躍芳就急著趕往竹筍擴種的點位,小面包車行駛在山間小路上,也行駛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道上。
“要做就做到最好”
本報記者 沈童睿
“你玩過娃娃機嗎?我的工作和‘抓娃娃’差不多。”站在長江邊的碼頭旁,江蘇省張家港港務集團港埠分公司門機司機黃強,指著遠處矗立的一排“巨獸”,熱情地介紹。
黃強說的“娃娃機”,是50米高的門機,操作員需要在距離地面20多米的駕駛室裡,僅憑操作杆和腳踏板起吊貨物,難度可想而知。黃強卻能讓這些“巨獸”乖乖聽話,做到貨物零損耗,這份操作自如的精湛“功力”,他修煉了20余年。
2000年,黃強從上海港灣學校畢業,成為張家港第一批具有全日制中專學歷的門機司機。他第一次爬上門機駕駛室時,手腳都有些發抖。業精於勤!之后,他抓住一切上門機訓練的機會。每次別的學員下機休息,他還留在現場,反復練習。師傅王國興說,他帶過的徒弟中,黃強不是最有天分的,卻是最認真的一個。
在他看來,港口設備、工藝和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要跟上時代浪潮,不僅要提高操作技能,還要花精力攻克技術難關、優化裝卸工藝。
2004年,公司首次進行接卸鋼管作業。由於鋼管重量較輕,作業過程中鋼絲繩晃動十分明顯,許多司機都覺得難以操作。黃強認真觀察,思索破題之策。終於,他發現通過控制變幅操作,可以將鋼絲繩晃動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圍。
此后,黃強又特意收集來港貨種資料和作業特點,結合操作經驗,把散貨、木材、件雜貨等貨種整體吊裝過程進行標准化動作分解,形成了一套“黃強門機操作法”。面對某種情形,手腳應如何動作,應持續多長時間,這些步驟都清清楚楚地寫著。如今,這本“寶典”已成為門機司機的基礎教材。
“作為黨員,我要帶頭鑽研技術,這得有工匠精神,要做就做到最好。”眼下,他與同事一起討論門機遠程操作系統的完善方案。遠程操作系統使司機可以通過屏幕、手柄操作門機,不必再爬上距離地面20多米的狹小駕駛室,工作環境更加舒適安全。目前,港埠分公司已有數台門機實現了遠程操作,黃強希望這一系統在港口內全面鋪開。
“對於港口企業來說,工具的一個小小改良和革新,都能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發揮巨大作用。”黃強說。這些年來,他研究解決了多個貨種的吊裝難題,帶領工作室開展工藝革新和技術創新60余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7項、國家軟件著作權9項。
“我們又打了一個勝仗”
本報記者 祝佳祺
“水位還在上升,這樣下去很快就會淹沒轉轍機箱盒!”6月17日,廣西桂林雨情再次升級,湘桂鐵路全州信號車間轄內達到雨量封鎖值。國鐵南寧局柳州電務段全州信號車間黨支部書記馬良武和黨員突擊隊隊員們,聞訊而動、全力搶險。
眼前,全州站13號道岔轉轍機箱盒已被近40厘米深的積水浸泡。道岔是鐵路轉向設備,負責給列車更換行駛方向,轉轍機一旦進水損壞,就會導致列車無法辦理進出站信號。
“不能再拖延了。”他帶頭拆解外部結構,緊急將重達300多斤的信號轉轍機墊高27厘米。
“13號道岔暫時安全!雨還在下,線路積水嚴重,我們正在加緊處置。”如注的暴雨幾乎壓過了馬良武向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報告的聲音。為徹底摸排現場可能存在的問題,馬良武片刻不敢耽誤,立即將搶險人員分為兩個小組,對積水區段信號設備逐一排查。
突然,對講機內傳來喊話聲:“1號道岔路基上的石砟和泥土因沖刷流失,電纜樁及設備基礎出現不同程度坍塌,存在電纜外露風險。”
“跟我來!”馬良武帶領搶險人員蹚著泥水,深一腳淺一腳沖向了1號道岔。
眼前一片狼藉,樹枝等雜物散落一地。馬良武一把抓起鐵耙子,將受災處信號電纜挖出,挪開電纜槽,用棉紗小心地擦掉電纜表面的黃泥,確定電纜未出現破損后,再用彩條布對坍塌部位進行防水處理,打入木樁進行防塌加固。
雨水一個勁地往領口灌,水鞋早已灌進了泥水,但馬良武從未放下手上的鐵耙子,心裡隻有一個念頭:“確保列車安全運行!”
“馬書記好樣的,作為突擊隊的一員,我們也要加油干!”唐永文老師傅雨天腿疼的老毛病又犯了,用鐵鏟支撐身體站起來喝了一口水后,便繼續俯身掩埋電纜標。
18日凌晨0時21分,全州站信號設備全部恢復正常。20日,湘桂線防洪Ⅲ級應急響應結束。已連續值守8天的馬良武眼裡布滿血絲,但他仍然放心不下信號設備運行情況,在車間交班會上,要求車間職工做好值守結束前最后一輪排查。
“保障鐵路安全運行是我們的職責。”搶險期間,盡管家人就在桂林,馬良武也無暇回家探望。直至搶險任務結束,馬良武才跟家人通了電話,“我們又打了一個勝仗!”
《人民日報》(2024年7月1日第10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