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縣開展多彩民俗活動鬧端午

6月10日,博白縣開展了以“六合同風·白州粽情”為主題的端午系列活動,通過舞端午、畫端午、吃端午、織端午、頌端午等環節,共同感受節日魅力,共享民俗樂趣。
學生在畫畫。博白縣委宣傳部供圖
詩詞書畫打造文化端午
博白作為“中華詩詞之鄉”“中華詩詞王力研究創作基地”,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在“南流雅頌”端午詩會中,現場的詩詞愛好者分享交流原創端午詩詞,讓參與者和現場觀眾在詩歌中傳播傳統文化,感受中華語言文化之美。
此次端午活動,博白縣還特別邀請到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謝麟、謝森、黃宗海、梁惠統及來自中國女畫家協會的馮報新等藝術家現場潑墨揮毫,通過“七彩端午”美術展、“墨香端午”名家書法沙龍等環節,組織專業畫家與學生、群眾等一起畫粽子、寫書法,為更多書畫藝術愛好者提供交流平台,領略書畫藝術的魅力,體驗不一樣的端午。
芒編體驗現場。博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多彩技藝傳承非遺端午
“竹子開面后,就得到這樣又細又薄的竹片了,我們就可以用來編出想要的造型。”“老師,我想學編小燈籠......”在芒編體驗現場,不少小朋友都被吸引過來,圍坐一起,聚精會神地看著芒編大師黃連將、黃桂蓮利用手上的竹片、藤條等材料展示指尖非遺芒編技藝。穿、交、串、繞,一經一緯,不一會兒的功夫,便織成了一個個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精美藝術品。
博白作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近年來正不斷打造並向外推介這一具有鮮明地方經濟特色的傳統編織工藝品品牌——博白芒編,以天然植物芒、竹、木、草、藤、水葫蘆、玉米須、芭蕉葉等,輔之金屬、塑料、紙繩、布藝、草藝為原料,從日常所用的竹籃竹籮到各類動植物造型,已創造出了十幾萬個品種,遠銷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
“芒編作為我們博白的一個特色技藝,值得大家來學習、傳承。”帶著孩子前來參加活動的龐先生說:“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從小就開始學芒編,那時是為了生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以讓孩子來學著作為一個興趣愛好,這也是一種藝術的培養。”
除了芒編技藝展示,現場還表演雜技節目《軟鋼絲》。博白雜技自2021年入列廣西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便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的展演技藝不斷向外走出擴大影響力。此次端午活動現場,博白雜技也表演令現場的觀眾驚嘆不已,贏得陣陣喝彩。
在端午這樣重要的傳統節日,博白人少不了舞獅舞龍來熱鬧一番,此外,現場更有鼓樂表演、採茶戲等民俗活動,演員們在舞台上載歌載舞,展示著桂東南採茶戲獨特的風採,明快生動、詼諧活潑的演出,獲得陣陣掌聲,一曲《臨江仙》更是讓現場詩意滿滿。活動通過一系列精彩的表演,為觀眾帶來一份豐盛的視覺盛宴、文化大餐。
文藝表演。博白縣委宣傳部供圖
美食飄香營造濃情端午
端午佳節少不了粽子作伴,而博白人的端午更少不了特色的簕古粽助陣。
在此次端午活動現場,制作簕古粽的簕古葉、糯米、假蔞葉、五花肉等各類原材料齊聚一桌,現包現煮,讓現場彌漫著一股獨特又清新的粽香。
“這個簕古葉和假蔞葉是我們博白簕古粽的靈魂,沒有這兩樣吃著都不香。”現場參與試吃的林女士對簕古粽贊不絕口,“非常正宗的味道,很有童年的回憶。”
近年來,博白立足特色優勢,深入實施美食強縣戰略,推出了“白七刀”等美食品牌,通過挖掘白切文化,推動以“博白白切”為代表的博白美食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博白縣鄉村振興提速增效注入強大活力。
除了博白人端午必吃的簕古粽、白切,活動現場還“邀請”了博白落水包、蝦公籺、雞窩籺、簸箕炊、艾葉糍粑、綠涼草等15種博白特色美食亮相,美食展位現場前來品嘗的游客絡繹不絕,紛紛表示不僅飽了眼福,更有口福。
據了解,除端午當天在博白縣王力書院舉辦的“六合同風·白州粽情”端午系列活動,在縣城區客家文化步行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地還圍繞端午開展了群眾文藝晚會、好物美食豐收市集等線下活動。在線上,市民群眾可通過博白縣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博白縣圖書館公眾號等平台參與端午節詩詞選粹展、端午節民俗知識答題有獎等活動,足不出戶體驗端午氛圍。據統計,此次“六合同風·白州粽情”端午系列活動線下客流量近萬人次,線上線下關注人數達100多萬次。(謝菲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