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耕耘,禮贊公路橋梁工

在公路行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被稱為“橋梁專職管家”的橋梁工,負責組織橋梁的定期檢查與評定,組織編制橋梁養護維修、改建方案和對策措施。他們是保障橋梁安全與暢通的堅強守護者,是提升橋梁安全耐久水平、橋梁服役性能的重要技術人才,是推動交通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他們用赤誠與執著、青春和汗水,努力當好公路服務的踐行者,詮釋了工匠精神,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貢獻力量。
工匠風採
劉智在檢查橋梁。唐小菡攝
劉智,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公路養護中心養護與工程管理科副科長,2023年榮獲“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廣西交通技術能手”榮譽稱號。他自2021年4月入職昭平公路養護中心以來,主要負責橋隧管理及橋隧日常養護工作。他扎根一線,勤於鑽研,敢於創新。針對以往公路橋梁橡膠伸縮縫容易出現老化、變形、開裂的情況,他提出橋梁伸縮縫採用聚氨酯材料換填的構想,利用其高回彈和優異的抗張拉、抗撕裂等特點,防止塵沙嵌入伸縮縫中與水結成板,有效保証了伸縮縫的伸縮量。改良后的伸縮縫使用壽命達到原來的1倍,大幅減少了日常養護清理的工作量,提高了養護效率。他還積極推進大風坳隧道半自動化向全自動化改進,與施工、監理等相關單位一起分析症結、研究對策,並對項目開展情況強化督導,實現照明和通風設施功能完備、運行可靠,交通安全設施完善,土建結構安全可靠的目標。經提質升級改造后,大幅提高了隧道運營安全性,為推動公路智能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劉智就像一顆螺絲釘,鉚在橋隧養護工作崗位上,業務技術能力得到長足進步,逐步成長為掌握橋梁養護技術、橋梁檢測評定技能的青年技術骨干。
凌晨旭(右三)與施工人員檢查橋梁。蘇麗雲攝
凌晨旭,畢業於廣西農學院森工系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1992年6月畢業后就投身公路部門工作,先后參與了玉林市陸川縣環城二級公路九洲江大橋、國道207線車站小橋、新聯小橋、國道355線竹山中橋、容縣至岑溪一級公路的都功中橋、桂林市灌陽縣文市大橋、縣道991回面肚中橋等項目建設,從安排人員、機械、材料,到測量放樣、基礎開挖、吊梁安裝,最后鋪面鋪裝,全部親力親為,都傾注了他對橋梁的熱愛。他說,建造橋梁,最受考驗的是打下構基礎的階段,因廣西喀斯特地貌多,在打地基的階段有可能遇到溶洞,造成卡錘現象,如2004年他被抽調至桂林市永安關至白水二級公路項目擔任副經理時,所建造的文市大橋,就遇到了此現象。他積極聯系設計公司,重新變更設計方案,在原樁位置兩側設立副樁,上面再搭建支撐橫梁,順利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在的他,已成長為一名高級橋梁工程師,負責八步公路養護中心管養的41座橋梁的日常維修、養護、改建方案和提出對策措施。
近年來,經他主持提質升級改造的國道323線蘆沖口大橋、國道355線牛尾中橋等危舊橋梁煥發出了別樣生機,行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獲得群眾一致好評。32年與橋梁打交道的過程,凌晨旭始終把精益求精的“匠心”融入其中,彰顯了公路人本色。
潘洪明在桂江大橋檢查伸縮縫損壞情況。覃鉦焜攝
潘洪明,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東公路發展中心養護與工程管理科副科長,主要負責橋隧管理及橋隧日常養護工作。自他1997年8月進入公路系統工作以來,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常年躬耕橋梁技術創新與工程建設一線,憑借豐富的橋梁建設經驗和養護經驗,養好了桂東片區交通生命線的橋梁脈絡。談起桂東轄區普通國省干線公路中的300多座橋梁,他對每座橋梁都如數家珍。每當聽說任何一座橋梁發生險情,他都格外重視,立刻組織科室的橋梁組成員及公路養護中心的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必要時還會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橋梁檢測機構和安全技術人員對橋梁進行全面檢測,出具詳細的檢測報告,為研究制訂搶修方案提供詳實依據。在用心抓好公路橋梁日常養護管理的同時,他還經常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先進的設備,在高質高效的推進橋梁項目進度的同時探索橋梁建設新舉措。他嘗試應用纖維編織網增強混凝土等技術,提高橋梁加固改造后的安全耐久性,同時組織各技術員對加固效果進行回訪,分析新工藝應用的成效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效果好的新技術和施工經驗進行總結並在各縣級公路養護中心加以推廣。
潘洪明在橋梁管護上,始終堅持貫徹用心用腦養護理念,一如橋梁的“醫者”,為橋梁把脈問方,對症下藥,為建設“暢、安、美、智、綠、融”的壯美公路穿針引線,讓群眾出行更安心。(陸桂江 蘇麗雲 覃鉦焜 羅凱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