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賓陽:“非遺+”做活“牛”產業帶來好日子

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武陵鎮,手藝人們用一隻隻彎彎的牛角,撬起傳統牛角制品之鄉特色產業的發展。
武陵鎮牛角制品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聲名遠播。2020年,賓陽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藝入選了廣西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武陵鎮理化村獲評廣西牛角工藝品村,並建成武陵鎮牛角制品生產示范基地,是當地重要的文化產業和民生產業。
精美的牛角工藝品獲獎展示。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武陵鎮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加強人才培育、助推數字化轉型、聚焦產業融合等方式,凝聚鄉賢力量,創新思維,樹立品牌意識,為牛角制品制作技藝探索出直播、文旅等創新發展途徑,以“非遺+”助力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為傳統非遺文化產業賦能增勢。
“非遺+直播”助推產業升級
一部手機,一身獨具特色的壯族服飾,琳琅滿目的牛角工藝制品,在武陵鎮的葉角匠工藝坊,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賓陽牛角制品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葉華良搭建起了直播間。“我們會講解各類牛角制品的設計和用法,粉絲都特別愛聽。”葉華良笑著展示手裡精雕細琢的牛角雕塑。“牛角制品制作是一門精細活,和許多古老的手工技藝一樣,面臨著傳承困境,因此,讓更多人了解牛角制品制作很重要。”帶著這些作品,葉華良獲得“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優秀獎,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八桂天工獎”銀獎、銅獎、優秀獎等獎項,並申請了十多項專利保護。
武陵鎮第二屆牛角梳藝術節現場。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武陵鎮,越來越多的手藝人和葉華良一樣,從線下走到線上,將直播間變成展示台,吸引了不少對傳統文化及牛角制品制作技藝感興趣的粉絲觀看了解,不僅增強非遺文化的傳播影響力,推動牛角制品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還能通過網絡帶貨等新零售形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助推產業發展。
牦牛角梳。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非遺+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自2023年起,武陵鎮以“牛角梳藝術節”作為助推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做大做強牛角制品產業的重要抓手。牛角梳藝術節活動注重非遺保護與時俱進,通過角藝產品展銷、牛角梳比賽、參賽作品展示等形式,促進牛角制品及其制作技藝的創新發展,同時,通過文化藝術節搭台,探索出傳統非遺產品融入生活的產業化發展路徑,將牛角制品產業做強做大,不斷提高文化附加值和產業價值,進一步擴大武陵牛角制品品牌影響力。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黃蓮嬌到武陵鎮指導牛角梳藝術節活動。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武陵鎮正加快建設牛角制品非遺研學特色文旅基地,將非遺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起來,吸引游客到此“零距離”體驗牛角制品制作技藝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非遺產業的同時,豐富鄉村文旅內涵,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合作平台”實現助農增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為充分挖掘獨特的牛角制品文化和產業潛力,武陵鎮積極申報南寧市鄉村振興先行村(屯)試點項目,投資1200萬元建成武陵鎮牛角工藝制品示范基地,大力推動“梳鄉武陵”建設,實施賓陽縣武陵鎮牛角制品合作項目。依托武陵鎮理化牛角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牛角制品”協會及各龍頭企業,探索出“黨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合作發展模式,建設武陵牛角制品特色品牌,打造產銷、就業平台,建立穩定購銷聯結,由協會全程提供技術支持,並進行統一收購,銷往全國各地旅游景點和東南亞及歐美國家。目前,武陵鎮年產銷牛角梳、按摩錘、茶具、筆套等牛角工藝品達600萬件,產值5000多萬元。
武陵鎮開展牛角工藝制品制作業務培訓。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壯大鄉村手工藝人才隊伍,把武陵鎮獨到的牛角制品制作技藝傳承推廣出去,武陵鎮黨委、政府設立教學培訓基地,邀請市級牛角制品非遺傳承人、廣西龍勁牛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技術骨干等,開展勞動技能業務培訓班,進行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及就業政策宣傳。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開展就業勞務幫帶工作,輻射帶動周邊村2000多人從事生產加工,村民依靠牛角制品產業實現“家門口就業”,過上了好日子。(李念 黃子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