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全過程人民民主南寧人大實踐

巧用三把“金鑰匙”,解鎖全過程人民民主“幸福門”

人民網 馮肖慧
2024年02月02日14:5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和為貴 善為本”“一言之善 重於千金”……一條數十米的勸善長廊裡,“和文化”的宣傳語迎面而來,讓鄰裡糾紛矛盾在無形中得到化解。

大榕樹下,一張石桌,幾張石凳,人大代表面對面地傾聽村民心聲,認真記錄他們的意見建議,讓村民主動參與到村庄事務的管理與決策中來。

在鄉村風貌改造中,人大代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號召村民共同參與,清掃垃圾雜物,就地取材建造了竹亭、竹圍欄等特色景觀,共同參與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

這是南寧市邕寧區中和鎮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緊繞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民生保障、鄉村治理等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巧用“法治、自治、德治”三把“金鑰匙”,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充分發揮站點履職功能,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

強化依法治理 讓勸善長廊“一線法”走深走實

“這塊地是我的,你有什麼權力侵佔我的地?”“你憑什麼說這塊地是你的,你不講道理。”近日,那例村兩位老人因兩家宅基地問題起了爭執,誰也不肯退讓。在鎮人大代表、“三官一員”積極協調下,他們來到了村裡的“勸善長廊”進行面對面調解,經過大家的耐心勸導,兩位老人最終成功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

“‘三官一員’充分發揮專業特長、職業優勢,通過專業的法治知識開展普法宣傳,明確其可能的違法行為,現場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平紛止爭,同時我們積極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在溝通中積極有效地疏導雙方情緒。”邕寧區中和鎮人大代表、那例村委副主任陸慶武表示,經過多方發力,普之以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力促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

人大代表和三官一員在“勸善長廊”調解糾紛。人民網 馮肖慧攝

人大代表和三官一員在“勸善長廊”調解糾紛。人民網 馮肖慧攝

據悉,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發揮“人大代表+‘三官一員’”推進溯源治理機制,積極探索打造“勸善長廊”解糾紛陣地,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通過不斷挖掘鄉村基層樂善好施、善小而為的優秀傳統文化,把傳統的“勸善”德治教化方式運用到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中,以“勸善”文化推動德治、法治、自治有機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為矛盾雙方解決問題搭建溝通橋梁。同時,激活代表履職動能,結合“三官一員”進站點聯系代表服務群眾活動,不定期開展群眾大接訪、普法宣傳教育、法律明白人培訓等各項活動,提升法律服務溫度,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自2022年“勸善長廊”建成以來,中和鎮人大代表、“三官一員”、調解員已在這裡累計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0余件,調解成功率100%,基層社會治理專業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

強化民主自治 讓多元共治“一盤棋”下好下活

“壇峰坡有一座小橋,兩邊存在比較大的落差,但是沒有防護設施,村民們路過都不太安全,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嗎?”

“我覺得可以在兩側裝上隔離護欄,消除安全隱患。”

“我也覺得這樣行,到時候就不擔心老人小孩會不小心掉下去了。”

那例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角裡,黨代表、人大代表與群眾代表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把那例村壇峰坡的護欄修建方案定了下來。

村民們口裡的小橋位於那例村壇峰坡,是當地村民日常出行的必經之路,小橋與兩側地表水田落差高達4米以上,且沒有安裝任何防護措施,對於行人、車輛而言,都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高度重視,組織了多次實地調研,並召集各方代表召開民生實事會議,壇峰坡的護欄修建迅速提上了日程。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橋兩側約80米的護欄已成功安裝到位,有效保障了村民和來往車輛生命財產安全。“我們一提出來,人大代表就很快幫我們解決了這個民生問題,感謝人大代表為民發聲、為民代言。”邕寧區中和鎮那例村村民李月華高興地說。

新安裝的護欄設施。人民網 馮肖慧攝

新安裝的護欄設施。人民網 馮肖慧攝

近年來,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與自治相融合,設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角,為老百姓討論“家門事”提供便捷場所。

在實踐角裡,黨代表、人大代表與群眾代表圍繞民生實事共同進行討論,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形成共識,共同推動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解決,形成多元共治、聯動互融良好格局。

同時,探索設立“移動代表聯絡點”,引領代表們深入居民樓院、大榕樹下、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

“人大代表經常到我們群眾中來走訪,宣傳對我們的優惠政策,我們也積極參與了本村的管理,在土地流轉、項目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很高興他們能採納。”邕寧區中和鎮那例村村民陸春蓉說。

人大代表在大榕樹下收集社情民意。人民網 馮肖慧攝

人大代表在大榕樹下收集社情民意。人民網 馮肖慧攝

強化德治教化 讓鄉風文明“一股風”浸潤民心

走在那例村的鄉間小道上,道路干淨整潔,公共設施一應俱全,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這溫馨祥和的村庄氣氛得益於人大代表的帶動和村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如何通過提升鄉村風貌,以生態振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也是人大代表關注的心頭大事。對此,那例片區人大代表積極號召村民參與鄉村風貌改造工程,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村民們採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閑置物品重新設計改造,建造了竹亭、竹圍欄等農村特色景觀,使得舊物得到再利用,變“廢”為寶,既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也讓鄉村建設體現生態自然,大大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剛開始弄好的時候感覺像是城市裡的花園一樣,群眾都是很滿意的,大家都說想不到村裡今天還有這麼好。”邕寧區中和鎮那例村村委婦女主任黃英說。

利用本地的竹子、木材、小石塊等閑置物品建造的竹亭。中和鎮人大供圖

利用本地的竹子、木材、小石塊等閑置物品建造的竹亭。中和鎮人大供圖

“如今,村民們都把環境衛生當成‘自家的事’,環境衛生比以前干淨整潔多了。”邕寧區中和鎮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副站長孫錦詔介紹,人大代表組織村民成立了環境衛生理事會,帶領大家把環境衛生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同時實施“愛心超市”積分制,鼓勵村民參與“家門口”的環境衛生整治,賺取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據悉,為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那例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注重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倡導代表化身鄉風文明的代言人、宣傳員、戰斗員和監督員,評選群眾模范樹榜樣,帶動參與文體娛樂、移風易俗、志願服務、愛護環境等各項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村民生活,凝聚群眾力量、引導群眾向上向善、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育新風揚正氣上凝聚強大合力。

(責編:馮肖慧、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