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實施碳達峰碳中和進展成效亮眼
生態質量指數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 人工林面積1.3億畝居全國第一位

■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較2020年翻近兩番,截至今年10月全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60萬輛,建成充電樁超15萬個,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
■清潔能源連續5年全額消納,累計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267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國前列
■2021年以來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49家,累計創建1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6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紅樹林面積超14萬畝,居全國第二位
12月7日,記者從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近年來,廣西持續深入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並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目前,廣西生態質量指數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4年全面達標,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居全國前列﹔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連續5年均在96%以上,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連續10年保持為優並穩居全國前三,漓江保護經驗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九洲江治理成為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治理典范﹔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高於全國10個百分點。
廣西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發展,念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八字真經,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截至2023年10月,全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4151萬千瓦,約佔發電總裝機容量的58.8%。清潔能源連續5年全額消納,累計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267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國前列。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項目3號機組投入商運。加快新型儲能發展步伐,推進南寧抽水蓄能、首批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截至2023年10月,並網投產儲能裝機超60萬千瓦。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夯實綠色低碳發展基礎。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較2020年翻近兩番,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廣西模式”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2%,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2021年以來,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49家、綠色工業園區4家、綠色設計產品10種。累計創建1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6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堅持多措並舉,重點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成效明顯。抓好重點工業領域清潔生產,推進北海鐵山港(臨海)工業區等5個項目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努力將平陸運河打造成為綠色工程。推進運輸工具和裝備低碳轉型,截至2023年10月,全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60萬輛,建成充電樁超15萬個,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持續提升。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國土科學綠化行動,精准提升森林質量,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對濱海濕地、紅樹林等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強化漓江、西江、九洲江等重點流域和北部灣海域等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穩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區人工林面積1.3億畝,居全國第一位﹔紅樹林面積超14萬畝,居全國第二位。(記者/吳家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