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桂攜手:萬縷蠶絲織就“忻”絲路

廣西來賓市忻城縣是全國桑蠶第二大縣,被譽為“桑蠶之鄉”,當地桑蠶產業歷史悠久。忻城擁有桑園26萬畝,繭絲綢產業覆蓋全縣12個鄉鎮131個行政村7萬戶27.6萬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65%。
近年來,在粵桂協作機制引導下,廣東省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通過組團結對與忻城縣攜手協作,兩地大力整合區域資源優勢,通過規模化發展桑蠶產業示范區,重點推進桑蠶全產業鏈項目,全力打造廣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振興樣板縣。
推廣標准化養蠶,助力農戶增收
驅車沿著紅水河行駛,來到位於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的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種養示范基地,微風輕輕吹過,泛起陣陣碧波。放眼望去,連片桑田青翠碧綠,片片桑葉迎風搖曳。
六納村標准化桑蠶種養示范基地,連片桑園郁郁蔥蔥。羅仁維攝
在六納村一座“家庭農場”裡,蠶農黃秀葵正在200平方米的蠶房裡喂養蠶寶寶。“上一批我們養了6張蠶,結繭800多斤,賣了2.2萬元。”提起今年養蠶的收益,黃秀葵臉上滿是喜悅。
黃秀葵和姐姐黃秀益是當地的養蠶大戶,種桑養蠶已有多年,從2021年下半年參加“家庭農場”,按照六納基地制定的科學養蠶標准和流程飼養優質“四齡”蠶。姐妹倆約有13畝桑園,2023年“家庭農場”共飼養了10批50張蠶,蠶繭收入大約13萬元,其養蠶成功率、蠶繭質量、蠶繭售價等明顯高於周邊蠶農,為他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現在有專家指導,用了標准化的養蠶方法,比之前在家養蠶時更省心,收入卻增加了很多。”黃秀葵笑著說。
黃秀葵在蠶房內忙碌。羅仁維攝
紅渡鎮六納村桑蠶養種基地負責人韋秋艷介紹,在廣東財政幫扶資金、慈善捐助和愛心企業的先后支持下,六納基地不斷完善,已形成一套養蠶的技術指標和標准化流程,包含喂食桑量、生長環境所需各項指標等,蠶農隻需參照標准飼養,即可大幅提高養蠶成功率和蠶繭質量。
此外,示范基地還大力培育推廣優質四齡蠶,相較於三齡蠶,它的抗病力更強、養殖成功率更高,對於養蠶技術水平有限、人蠶共居的蠶農來說,可以有更好的增收。
“四齡蠶養殖周期短,養12-14天就能賣,比三齡蠶減少了4-5天,用的桑葉少了,成繭質量和市場價格卻更好。”韋秋艷表示,飼養四齡蠶的蠶農,一年飼養批數可以從12批增加到14批,平均養蠶成功率也從60%提升到95%以上,戶均增收達到4000元以上。
2019年以來,粵桂協作統籌資金660萬元,在忻城打造了紅渡鎮、古蓬鎮、安東鄉4個桑蠶示范基地,設有小蠶共育中心,共建示范桑園1250畝,蠶房2.9萬平方米。通過標准種購桑葉、提供優質蠶種、合作共養、蠶沙桑杆綜合處理等模式,規范農戶桑蠶種養管護流程,覆蓋了從蠶種孵化到養蠶出繭的全鏈式規范化、標准化生產。
隨著蠶桑產業效益越來越好,村民紛紛將“蠶寶寶”迎入家門。如今,已輻射帶動紅渡、古蓬、安東及周邊10多個鄉鎮52個行政村230多個自然屯,發放優質蠶種6.8萬張,幫助6800多戶農戶高質量發展產業。
在粵桂協作示范基地運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忻城大力在全縣整體推進標准化、企業化的養蠶模式,計劃全縣建設10個以上該類桑蠶基地。從試點先行到以點帶面,從示范引領進而輻射延伸,全面改變忻城散種散養的業態,推動全縣鄉村桑蠶產業的標准化高質量發展。
科技為農業賦能,桑蠶產業轉型
在忻城縣安東鄉的桑蠶全產業鏈產業園,“智慧蠶房管家”正在實時監測蠶房環境,自動化蠶房的監控畫面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見,室內的溫濕度、光照、通風等參數一覽無余。
“尊敬的蠶農,您好!根據天氣預報信息,您所在的區域今天溫度將超過30℃警戒溫度,請注意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有條件的打開排氣扇,並注意保持桑葉新鮮,每天早上撒新鮮石灰粉和填食蠶病防治藥物。”每天,蠶農足不出戶,即可收到來自“智慧蠶房管家”系統的短信提醒,享受遠程的貼心服務與技術指導。
智慧蠶房管家。人民網 馮肖慧攝
“系統可以根據環境數據變化,自動開啟排風扇進行溫度調節,技術人員通過視頻一天可巡查上千戶蠶農的飼養情況,在每批次養蠶周期結束后還會形成數據分析報告,找出養蠶成功、失敗原因,實現‘雲’上養蠶。”廣西中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銀紅艷介紹,“智慧蠶房管家”助力蠶農養蠶簡捷化、科學化,該基地現已成為忻城縣規模最大的桑蠶全產業鏈基地之一。
在隔壁的蠶寶寶“智慧小屋”中,遍布各種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機械,養殖工人將蠶框放置在傳送帶上,蠶框經過自動給桑機,即可均勻撒下高速切葉機快速切成的適合喂食小蠶的桑葉。蠶寶寶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桑葉裡,美滋滋地吃著午餐,不時發出“沙沙”的響聲。
養殖工人和機械設備各司其職,在提高養蠶效率的同時,明顯減輕了勞動強度,為蠶寶寶生長“保駕護航”。
在規模連片的優質桑園示范基地裡,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的黑色滴管整齊地布滿基地,通過現場傳感器傳輸回的數據,水肥一體機將自動判斷桑園“缺什麼”,就針對性地“補什麼”,全程無需人工操作。
“目前,基地有200畝標准化水肥一體示范桑園,改良試種桑樹品種近20個,年畝產量桑葉可達6000斤。”銀紅艷介紹道。
水肥一體示范桑園。忻城縣粵桂辦供圖
2021年以來,粵桂協作通過投入資金150萬元,大力引進校企院所成果推動產業園建設。從人工到機器,從憑經驗到看指標,如今的桑蠶養殖早已不是過去的模樣。
2023年,安東基地線上採集數據18萬條,其中桑園採集數據7萬條,蠶房11萬條,有效數據率超過85%。
通過對數據的採集、整理和分析,對桑園管理及蠶農飼養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加強了售后跟蹤技術服務,年服務蠶農超5000人次,使傳統桑蠶產業逐步向數字化、精細化轉型發展,不斷探索農業產業與新興科技成果成功融合的道路。
引育龍頭補鏈條,打造桑蠶強縣
過去,受資金、技術、環保、人才等條件制約,廣西繭絲綢加工仍以繅絲為主,織綢、印染等深加工剛起步,同時服裝、家紡等加工環節發展滯后,蠶桑產業鏈附加值嚴重外流。
2023年,粵桂兩省區聯合制定《關於進一步推進粵桂協作打造產業集群的工作方案》,提出立足廣西能源、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和廣東市場、科技、人才等優勢,協同打造產業集群,協作優化營商環境,暢通集群協作網絡,補齊短板弱項,強鏈補鏈延鏈,促進產業協作提檔升級,實現合作共贏和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底,打造形成一批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條完整、聯農帶農富農,在國內統一大市場中分工合作緊密、貫通東西部、創新驅動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藍圖繪就,使命在肩。
“粵桂兩省區大力推進東西部協作‘一縣一園’建設,協作市縣兩地按照粵桂協作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布局,大力整合東部和忻城縣內資源,強化政策配套,重點推進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共建共營,把忻城當地傳統產業的發展深度融入到區域協作之中,推動產業互補升級發展。”廣東省茂名市駐忻城縣粵桂協作工作組組長、忻城縣委常委、副縣長葉茵茵說道。
粵桂協作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忻城縣粵桂辦供圖
近年來,粵桂協作緊抓“東桑西移”發展機遇,依托忻城當地豐富的蠶繭資源優勢,深化區域協作機制,投入廣東幫扶資金7326萬元,引進絲綢龍頭企業——深圳同益新中控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了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共建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在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方面進一步整合,努力打造繭絲綢產業新高地。
據悉,園區佔地1600畝,建筑面積85.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0億元,補齊了織綢、煉白、數碼印花、絲綢、服裝等深加工鏈條空白,開創了廣西真絲綢智能化煉染印精加工生產的先河,逐步構建起“桑—蠶—繭—絲—綢”的跨區域協作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工人在蠶絲生產線上忙碌。羅仁維攝
如今,走進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的大型廠房,機器設備高速運轉,生產線上工人們正熟練地拉絲引線。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美伯介紹,園區現已生產真絲坯綢188多萬米,累計產值約1億元。
“今年底,將力爭貫通種桑養蠶、蠶繭處理、繅絲、織造、印染各產業環節,下一步我們將在新型面料、家居用品、服裝設計、醫美等領域研發創新,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劉美伯信心滿滿。
未來,園區全面建成后預計產值將超100億元,預計可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帶動忻城縣及周邊發展桑園經濟50萬畝以上,受益農戶7萬戶,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繭絲綢產業園。
從一隻小小的蠶虫到“桑蠶+”,通過粵桂攜手發展,忻城正“鏈”上發力,用萬縷蠶絲,織就一條挑起縣域經濟大梁的蠶桑“忻”絲路,推動忻城從桑蠶大縣向桑蠶強縣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