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共0條新聞
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關注人民網嘉賓訪談。我是主持人郭振乾。今天做客我們演播室的嘉賓是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廣西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鄭曉文,來跟大家聊聊如果在生活中與異物不期而遇,應該如何處理。鄭主任,您好!
鄭曉文: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生活中常見的吞咽異物有哪些?
鄭曉文:生活中,人類在吞咽中,常常受到不期而遇的異物的困擾,可能是非可食用的物體,也可能是食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部分。根據異物通過口腔進入體內最終所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氣管異物與食管異物。氣管異物是指因誤吸而進入聲門下、氣管或支氣管內的各種物體。常見的氣管異物包括花生、瓜子、紐扣、玩具配件等。多見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是常見的小兒急症。吞咽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在進食的過程也常常會發生氣管異物。食管異物是指因飲食不慎,誤咽進入食管而難以排出的各類物體,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急症。常見的食管異物包括:魚刺、骨片或脫落的假牙等。可見於各個年齡段。
主持人:如何鑒別異物的類型
鄭曉文:發生氣管異物后,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伴有聲嘶、咳嗽,嚴重可出現紫紺。主要通過觀察患者有無聲嘶、嗆咳、憋氣、口唇紫紺甚至窒息等呼吸困難的表現,再結合有吸入異物史,基本可確定。氣管異物的嵌頓可因部位、時間的不同,造成氣道黏膜出血、炎症、感染、穿孔的發生。必須開展緊急救治。食道異物可暫時停留或嵌頓於食管,通常表現為食管異物感、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等。通過詢問患者有無進食后出現食道異物感、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等表現,一般可以確診。因食管異物的種類、大小、尖銳程度及嵌頓程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並發症,嚴重者可造成食管穿孔、食管氣管瘘,甚至大血管破潰出血。若對異物處理不及時或處理方式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並發症。因此需要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主持人:如果說真正遇到了異物,應該如何急救處理
鄭曉文:首先明確異物是否有卡在氣管的可能(如病人有無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因我國超過60%成人食管異物發生在食管上段(頸部),故優先排除有無氣道梗阻尤為重要,如發生氣道梗阻,需緊急進行海姆立克法解除梗阻或就近就醫。其次,判別異物的類型,如果食物小且較柔軟,可以通過催吐、喝水等方式進行治療﹔如果食物較大且堅硬,則忌用飯團吞咽、大量飲水等方式強行吞咽,以免加重病情,該類患者建議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通過電子胃鏡將食物取出,同時排查有無食管裂孔及其他並發症,這樣才是安全的。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不論大人小孩要如何預防避免異物?
鄭曉文:1-3歲為氣管異物的好發年齡段,因兒童磨牙未萌出,咀嚼功能不完善,吞咽協調功能和喉的保護功能不健全,容易發生氣管異物嵌頓,故兒童進食時必須有大人在身邊陪伴監護,避免以外的發生,同時避免進食時大聲說話、嬉笑、哭鬧等導致聲門開放的動作,從而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內。如發生氣管異物嵌頓,咳嗽不出且患者出現紫紺,應緊急行海姆立克法協助咳出,同時緊急送往最近醫院就診。6個月到6歲為食管異物的高發年齡段,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的飲食習慣進行長期教育,告誡孩子避免口含異物玩耍,進食時切勿逗笑及呵斥驚嚇孩子﹔較小的物件不要給孩子玩耍,如:硬幣、玻璃珠、紐扣電池等。同時告訴孩子,誤吞異物后,一定要及時大膽告訴家長,不能隱瞞病情,耽誤治療。如果較大且堅硬,則忌用飯團吞咽、大量飲水等方式強行吞咽,以免加重病情,該類患者建議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通過電子胃鏡將食物取出,同時排查有無食管裂孔及其他並發症。成人則是避免玩笑中進食,過快、大量吞咽進食,應充分嚼碎食物后吞咽﹔如有牙齒鬆動,應取出后進食﹔同時應避免酗酒或精神抑制藥物服用后食用過多食物,以免熟睡過程中突發嘔吐引起食物反流,堵塞氣管,引起窒息。
主持人: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在民眾健康守護工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鄭曉文: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推進健康促進工作,不斷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水平。長期致力於打造生命健康全周期守護工程,深入加大健康科普力度,是廣西健康科普基地,擁有眾多科普專家,涉及各個領域。其中民眾自救互救技術的科普是生命健康全周期守護工程的院外延伸,是急診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中暑、心臟驟停急救、創傷急救、氣道異物、溺水、燙傷等各種意外傷害的急救處置,助力構建民眾自我健康守護網絡。近年開展各類科普培訓、義診、志願者活動400余場次,制作科普微視頻超過300部,發放宣教資料30000余份,直接受益人群近五萬人。
(責編:郭振乾、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