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百年龍窯薪相傳 紅陶產業“紅火”鄉村振興路

2023年10月19日08:3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噼啪、噼啪……”下午4時20余分,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鄒圩鎮紅陶制品示范基地的一間制陶作坊裡,清脆而有節奏的煉泥聲不斷傳出。

煉泥是紅陶制作的一個關鍵環節。“煉泥可以使黏土變得更加均勻、致密、柔軟,易於塑造,避免在成型和燒制過程中產生氣泡和開裂。小小的陶罐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多地期待。”顏阿姨看向作坊外的空地上晾晒著的成型陶罐,嘴角是藏不住的喜悅。

基地裡,和顏阿姨一樣的制陶的村民不少,通過紅陶的制作和銷售,當地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這是近年來賓陽縣鄒圩鎮大力推進紅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紅陶產業的成果。

制陶藝人在制作紅陶。黃子婧攝

制陶藝人在制作紅陶。黃子婧攝

傳承保護,讓百年紅陶重煥活力

鄒圩鎮制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鄒圩鎮有近400人從事紅陶生產,年總產量69萬件,主要銷往廣西區內、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鄒圩紅陶技藝傳承數百年,發展有起有伏。進入20世紀后,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塑料、金屬制造的生活用品批量生產,佔據了很大市場,陶瓷用品需求量降低,鄒圩鎮的陶器生產進入低谷。“當時真的太難了,一大片的泥池荒廢,村裡隻有幾位老人還堅持在空閑時制作陶罐,年輕人也都跑到外面務工了。”回憶起當年,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賓陽鄒圩陶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下窯村紅陶產業帶頭人顏長希滿是感慨。

紅陶展示。彭楚雯攝

紅陶展示。彭楚雯攝

如何讓百年紅陶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在做好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唯有創新才有出路。圍繞市場和用戶需求,產品多樣化、個性化、年輕化和藝術化,是鄒圩紅陶必須走的路。”鄒圩鎮人民政府鎮長鄭少微表示。

自2013年起,鄒圩鎮多次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到當地指導,為紅陶技藝注入新鮮血液。從傳統的壇壇罐罐到陶瓷電茶壺、陶瓷電飯鍋、茶具、編織陶藝、花瓶……紅陶產品的樣式得到不斷更新。此外,該鎮還鼓勵老陶工回鄉創業,多次選派藝人到廣西大學、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高校學習培訓,動員他們參與各類比賽,以賽提技,培養了顏長希、梁壽剛、顏廣光等3名紅陶制作非遺傳承人。

2016年,鄒圩陶器制作技藝列入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鄒圩紅陶發展踏出標志性的前進步伐。

把握機遇,促進產業再上新台階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轉機出現。

鄒圩鎮抓住機遇,規劃建設紅陶小鎮,規劃范圍北起該鎮新窯村,南至下窯村,總面積2.7平方公裡。項目得到了賓陽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鄒圩鎮紅陶制品示范基地航拍圖。人民網 譚江波攝

鄒圩鎮紅陶制品示范基地航拍圖。人民網 譚江波攝

2021年,賓陽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鄒圩鎮通過整合各項資金,在下窯村打造紅陶制品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該基地已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主要用於紅陶展示館建設、龍窯修復、廠房修復、其他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等。

作為紅陶產業核心區,下窯村迎來華麗蛻變,村內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一批龍窯、廠房得以修復,建成集歷史文化、產品展示、研學培訓、制作體驗等為一體的紅陶展示館。

“目前我們融合文旅發展,還在基地建設了獨具特色的主題民宿,以吸引和承接更多的游客,帶動鄉村經濟。”鄒圩鎮黨委副書記思安雄如是說。據介紹,紅陶制品示范基地全部建成使用后,預計將輻射帶動20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同時可為當地村集體經濟增收近50萬元。

“以高質量建設紅陶小鎮為最終目標,以紅陶產業為抓手,通過下窯村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將鄉村振興工作向縱深發展,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振興。”鄒圩鎮黨委書記鄭茗對紅陶發展的方向有著清晰認知。

方向清晰,鄒圩紅陶發展步伐更加堅定。

產業富民,推進鄉村振興

步行於紅陶制品示范基地,每隔幾步便能看到不同的作坊內,制陶藝人正俯坐著對高速旋轉的拉坯機上的泥塊進行嫻熟捏塑,制坯、晾坯、拋光……一個個造型別致的紅陶罐經過多個環節工序后誕生。

如今的下窯村重新掀起了“制陶熱”,以前趨於荒廢的龍窯,現在也開啟了連軸轉的模式。“以前半年開不了一次窯,現在平均40天就出一窯,一條龍窯可燒制一千多個紅陶制品。”顏長希介紹。下窯村每燒一窯紅陶制品收入可達6萬-7萬元,其中最大的階梯窯可達10萬元,前不久又新建成了一座龍窯,產能將進一步提高。

顏長希在制作紅陶。黃日強攝

顏長希在制作紅陶。黃日強攝

改變從2021年談起。兩年前,為整合力量擴大紅陶產業規模,作為鄒圩社區干部,顏長希牽頭成立了下窯村陶藝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規范工藝流程、質量標准,構建從生產到市場的產業體系。合作社成立后,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活動並通過新媒體平台,大力宣傳鄒圩紅陶,吸引一批企業上門合作,達成長期穩定訂單。其中與梧州六堡茶企業簽訂10年協議,每年提供20萬個紅陶茶葉罐,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現在合作社有本地制陶藝人40余人,全靠村民自己還無法滿足訂單的需要,所以我們在外邀請了20名制陶藝人進駐基地作業,才完成了訂單需求。”顏長希說。

訂單的持續穩定增長,讓下窯村群眾看到了希望,老藝人們紛紛重新啟動泥池窯爐,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加入制陶隊伍。

生產的六堡茶罐。黃日強攝

生產的六堡茶罐。黃日強攝

顏長希的兒子顏廣光也是其中一員,如今的他跟著父親學習手藝,努力接過發展的接力棒。

“鄒圩紅陶為柴火燒制,牌子在、品質在、優勢也在,要把大家的興趣‘燃’起來,才能把產業做成規模。”顏廣光介紹,“訂單會優先給加入合作社的陶戶,保証他們工作穩定、收入逐步提高。”

年過七旬的李士豐,制陶手藝已閑置多年,合作社成立后,他主動加入並從事陶罐的拋光工作,平均月收入有4000多元。無獨有偶,制陶藝人顏長智也通過加入合作社生產紅陶實現了年收入約10萬元,並得到前往景德鎮參加陶藝培訓的機會,技藝得到快速提高,被評為廣西優秀匠人,生活也越過越有滋味……

產業興旺則鄉村興旺。“下一步,我們將強化組織保障,形成合力,加大技術投入,特別在一些關鍵環節實現自動化,提升產能和品質。以產業帶動,吸引人才聚集,以紅色文化為底色,以紅陶文化為特色,帶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富裕文明,力爭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鄭茗如是說。(黃子婧、蒙煥章、彭楚雯)

(責編:黃子婧、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