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北海市市長李莉:大力發展向海經濟 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張玉珂 李娜 朱曉玲 李棟 曾帆 嚴立政
2023年10月11日10:1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千年絲路,跨越古今。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之一、“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廣西北海市依海而生,因海而興,向海圖強。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委員、北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莉。

人民網:北海市如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打造“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李莉:北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開放史。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我們積極融入、主動參與,努力打造“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一是加快完善向海基礎設施。我們積極融入“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大力推動向海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北海已成為西南地區唯一同時擁有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及管道運輸“五位一體”交通網絡的城市。北海港口岸是國家一類口岸,北海港全域共有生產性泊位65個,開放泊位18個,其中10萬-15萬噸級開放泊位6個。力爭今年開工建設20萬噸級航道及泊位,規劃建設30萬噸級航道及泊位。

二是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堅持海陸統籌,推動向海工業加快集聚,促進新經濟、濱海文化旅游、海洋漁業及海產品加工業升級發展。2022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872億元,佔全區的38%,向海經濟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50%左右。向海工業集聚發展,一批重點企業扎根北海,以全區最小的面積、第二少的人口,創造全區總量第三大的工業總產值、第二大的規上工業增加值。濱海文旅產業活力強勁,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2750萬人次,增長30%,實現國內旅游消費310億元,增長23%。北海獲評“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國十大秀美城市。海洋漁業穩步發展,2022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21萬噸、總產值215億元,總量和產值穩居全區第一。

三是努力提升開放平台。深入實施開放發展戰略,著力加強對外開放平台建設,北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4個國家級園區、3個自治區級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318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5%,成為向海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去年,鐵山港區上榜“中國工業百強區”,獲批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搶抓機遇、精心規劃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北海區),高水平創建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發展區。圍繞硅基新材料、高端造紙、電子信息、金屬新材料等行業,加強國際產業合作,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我們積極打造海洋科技創新平台。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戶北海,首屆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今年將在北海舉辦。我們正大力籌備中科院近海能源科研平台“海基一號”和北部灣海洋實驗室落地北海的相關工作。

人民網: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北海的工業產業集群迅猛發展,請您介紹下北海市工業發展成果及未來的發展規劃。

李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15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以來,正是北海工業積蓄勢能、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堅持政策為大、項目為王、環境為本、創新為要,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抓工業、上項目、穩投資,推動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呈現出增速快、質量高、后勁足的特點。

一是工業規模加快壯大。規上工業總產值由2018年的1698.5億元提升至2022年的2441.8億元,連續5年穩居全區第三﹔2022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67.6億元、增長8.6%,總量上升至全區第二位,對廣西工業發展貢獻率達19.5%。今年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高於全區4.9個百分點、全國6.3個百分點。

二是工業體系加快完善。成功打造綠色化工、電子信息、光伏材料、高端紙業、新材料、能源等6個產業集群,加快培育生態鋁、海工裝備制造兩個產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惠科電子具有每年3000萬片邦定、2400萬片模組、1200萬台整機的生產能力。光伏材料產業方面,已建、在建光伏玻璃生產線18條,產能規模居全國前三。高端造紙產業方面,以太陽紙業、玖龍紙業為龍頭,將形成近1600萬噸林漿紙一體化的生產能力。能源產業方面,擁有6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的清潔煤電,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LNG接收站,接卸能力可達1800萬噸每年。

三是工業項目支撐有力。工業投資近三年年均增長46.2%。全市共有工業項目241個,其中百億級重大工業項目27個。上述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將增加產值2000多億元,北海工業總產值將實現翻一番,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我們將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抓存量和抓增量並舉,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做強總量,促進工業創新升級,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一方面,延鏈補鏈做強做優存量產業,圍繞六大重點產業,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壯大向海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借勢借力做大增量產業,積極發展生態鋁產業,大力培育風電產業集群。我們還將努力打造更多工業產業場景、形成更多新亮點,為北海工業高質量發展增動能添活力。

人民網:北海市在大力發展向海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紅樹林,保護好紅樹林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李莉:保護好紅樹林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紅樹林,打造亮麗的生態名片。2017年以來,全市新增紅樹林11220畝,現已達到69541畝,佔廣西紅樹林面積的44.6%。去年10月,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濕地新晉成為國際重要濕地,目前監測記錄到鳥類217種、底棲生物207種,與2017年相比,鳥類和底棲生物分別增加了81種和141種,生態效應持續顯現,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一是出台保護修復制度。編制《北海市紅樹林資源保護規劃》,制定《北海市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紅樹林保護修復目標任務及工作方向。相繼出台紅樹林保護管理、巡護檢查、破壞行為舉報、聯合執法等規章制度,將紅樹林管理納入林長制考核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績考核,以制度筑牢紅樹林“防護牆”。

二是落實管護措施。把全市紅樹林資源劃分為22個網格,聘請47名紅樹林專職巡護員定期巡護,設置監控攝像頭,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核查、無人機高空巡視,對紅樹林保護區域實施24小時有效監控,實現數字護林,開展精准種植、精准養護、精准修復。推行“林長+”管護模式,在全市9個沿海鄉鎮設立紅樹林管護站,這一舉措為全區首創﹔完善“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加大對破壞紅樹林行為的打擊力度,嚴肅查處違法案件,形成有力震懾。

三是創新保護方法。依托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等科研力量,持續開展紅樹林保護科研合作。建設“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探索在廢棄蝦塘內種植紅樹林和開展生態養殖,這個經驗做法入選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案例。將紅樹林要素融入產業發展,推動紅樹林生態保護與濱海旅游、觀光農業、休閑漁業等業態深度融合,造福一方百姓。

(責編:朱曉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