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浸沃野 鄉村沐新風

走進以“傳統小吃”和“鄉村善治”聞名的下垌村,就可以看到寬闊明亮的道路,生動形象的文化牆,整潔大方的便民廣場,別具匠心的休閑公園……文明新風扑面而來。
下垌村位於廣西欽州市浦北縣福旺鎮,近年來,該村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堅持黨建引領,內外兼修,積極探索“黨風帶民風,培育好鄉風”模式,推動文明村創建再上新台階,先后獲得“自治區五星級農村基層黨組織”“欽州市文明村”“浦北縣鄉風文明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如今的下垌村正煥發“新容顏”。“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雜草叢生。”下垌村委石仁排村村民翁守西指著眼前的涼亭說,“在網格長的帶領下,大家主動讓地,投工投勞,建設了這個便民廣場。村民都喜歡在這兒納涼聊天,家家戶戶的小車也有地方停放了。”
據悉,下垌村積極落實黨員干部包保和門前三包制度,全村共設置66個“十戶聯保”小組,通過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推動基層“末梢”變“前哨”,開展整治村庄衛生死角,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走訪幫扶特殊群體等各項工作。今年來,共評選出“美麗庭院”10戶、“優秀保潔員”3名、“最佳聯戶長”7名。
下垌村“村規民約”牆。浦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和美鄉村,既要“面子”美,又要“裡子”實,這個“裡子”就是鄉風文明。
步入下垌村委,一塊塊“道德模范”展板格外引人注目。有50年黨齡且堅持為村庄建設發揮余熱的宋傳振,無微不至照顧公婆的好兒媳翁愛珍,團結鄰裡樂於助人的志願者宋廷雲……他們孝老愛親、向上向善的事跡登上了“道德模范”宣傳欄,成為全村人學習的榜樣。
“通過公開評選六好身邊榜樣、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身邊的典型、身邊的榜樣成為大家競相學習的標杆,爭相效仿的楷模。”下垌村支書黃玲對今年新選樹的一批道德模范稱贊不已,“其中不乏年輕黨員和優秀鄉賢,他們不僅在道德品質上樹立了標杆,也在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中率先垂范。”
由於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往來比闊氣的風氣滋生,移風易俗成為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下垌村委組織各村村屯建設理事會、紅白理事會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因地制宜訂立“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讓移風易俗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如今,在下垌村,越來越多的老黨員、老教師、老隊長主動當起了“宣傳員”“示范者”,紅白喜事限定桌數、人情禮金約定金額,營造了儉朴節約好風氣。一幅幅村規民約、一個個先進典型、一批批道德模范、一戶戶文明家庭不斷涌現,村民見賢思齊,引導村民甩掉了“面子重擔”,打開了“人情枷鎖”,達到了“表彰一戶、帶動一片、輻射全村、覆蓋全鎮”的示范作用。
“其實真正調動大家參與文明村創建積極性的,還得歸功於我們的道德超市‘積分制’。”下垌村道德超市管理員宋麗彩介紹,村民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簡辦紅白喜事、搞好環境衛生等都可以獲得“加分”,分值達到一定的標准即可在道德超市裡兌換相應物品。“東西雖然不貴重,但對群眾的激勵作用很大。”宋麗彩對實施道德超市“積分制”的成效很是認可。
村民在道德超市裡兌換相應物品。浦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道德超市“積分制”實施以來,下垌村村民紛紛自覺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和志願服務中來,家家房前屋后衛生比著干,戶戶門口公共綠化爭著管,目之所及紅瓦白牆、綠樹繁花,村庄面貌煥然一新。
“我家院子房前屋后收拾得干淨整齊,被村裡評為‘美麗庭院’,今天用90個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到道德超市兌換東西了。”村民許秀蓮自豪地說。
在下垌村,兩三層帶庭院的小洋樓隨處可見,這得益於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壯大。村干部通過走村入戶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一戶一戶做動員工作,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引進產業種植大戶,推動建設完成下垌石仁排農文旅項目、檸檬種植基地、特色小吃產業項目、佛手瓜種植產業項目等,每年為60余名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3萬-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土地生金,農民在家有錢掙”。
文明鄉風吹進下垌村,給村民帶來了新生活。這裡,人人都是“主人翁”,天天都有新變化。(吳彩虹、黃子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