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廣西德保:南路壯劇演繹非遺魅力

2023年02月03日10:19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南路壯劇伴奏團隊。莫超驛攝

南路壯劇伴奏團隊。莫超驛攝

1月30日,2023年天保廟廟會在德保縣馬隘鎮天保廟廣場舉辦。南路壯劇的表演者們身著傳統壯族服飾早早候場,個個精神抖擻、明艷動人。舞台下的村民們滿懷期待,一場妙趣橫生的南路壯劇徐徐展開。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充滿著喜慶的“年味”氣氛。“新的一年裡祝在場的男女老少,平安喜樂、工作順利、快快樂樂”“祝大家新年快樂”……首先上台的《七仙女下凡》節目引得滿場喝彩,“仙女”們你一言我一句用壯語祝福台下觀眾,應和著壯劇的配樂,搖曳著婀娜的身姿,一會兒轉著圈,一會兒輕擺雲袖,將“七仙女”演繹得淋漓盡致,觀眾熱烈的掌聲像暴風雨一般席卷全場。

隨后,南路壯劇《劉三姐》閃亮登場,四位“劉三姐”身穿特色的民族服裝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上舞台來,與她們對唱山歌的壯鄉男兒也邁著中八字步和正、反擺手法走上舞台,展示出十足的壯族男子漢氣勢。不一會兒,“劉三姐”便與男子對唱起來,歌聲和奏樂時而高亢嘹亮,時而平靜甜美,似乎柔和而又鏗鏘,演出中神情繪聲繪色的“劉三姐”們和動作活靈活現的男子們相得益彰,博得觀眾陣陣喝彩。演出幽默風趣、生動傳神,讓觀眾拍手稱贊道:“唱得好,再來幾段。”

南路壯劇為何如此受人們歡迎?據了解,南路壯劇在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大家庭中歷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泛,是藝術形態成熟的一個劇種,也是唯一一個在中國和越南兩國跨境分布傳播的少數民族劇種。2010年南路壯劇入選自治區級第一、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劇目根據壯族民間故事改編和現代生活題材創編,劇情以民眾生活經歷為題材,反映壯族人民的生活意願,形成了一套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唱腔、表演程式和一批傳統劇目。如《解臼》《寶葫蘆》《百鳥衣》《女兒媒》等,共約200多出。伴奏樂器有揚琴、馬骨胡、三弦、吊釵、鑼、木魚等數十種樂器,以馬骨胡為主要伴奏樂器,無論在制造舞台氣氛,烘托劇情環境,還是對人物內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唱詞、道白是壯族的方言土語,聽起來特感親切,深受群眾喜愛。

廣西德保縣作為南路壯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每逢新春佳節,該縣各地的“村晚”、廟會上便隨處可見南路壯劇的精彩表演,因唱時常用“呀哈嗨”襯腔,故又叫“呀嗨戲”。

南路壯劇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次廟會演出活動,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演出中輕盈優美的旋律詮釋著熱情好客的德保壯家兒女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充分發揮了壯劇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非遺文化,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莫超驛 黃小麗)

(責編:龐冠華、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