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保護傳承體系 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
廣西“壯族三月三”裡湖王尚分會場千面銅鼓陣 |
近年來,河池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以推進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准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善非遺保障機制,高位推進保護工作
加強地方立法,規范保護工作。一是2017年頒布實施《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是廣西首部地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立法規范了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二是2019年頒布實施《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促進了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三是加強執法檢查。河池市人大定期對非遺保護相關條例進行執法檢查,有效保障了非遺法條的貫徹實施。
強化組織保障,健全協調機制。一是建立完善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局際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制定聯合保護措施,協調解決非遺保護重要事項。二是成立河池市文旅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政協主席任常務副組長,市直、中直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統籌協調解決非遺保護等文旅發展重大問題。三是設立非遺保護專職機構,成立市縣非遺保護中心、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專職負責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統籌社會力量,引導民眾參與。一是組建志願者服務隊,共招募民間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志願者214名,為60個鄉鎮(社區)、180個村屯提供非遺保護傳承、講座等服務。二是成立非遺保護民間組織,成立了南丹白褲瑤民俗文化保護和發展協會、東蘭傳承銅鼓文化協會等19個民間組織、協會,引導參與非遺保護。三是引導相關企業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傳播工作。如東蘭傳承民間銅鼓鑄造廠組織民眾開展月月賽銅鼓活動等。
健全非遺名錄體系,提升保護傳承水平
加強項目申報認定,完善非遺四級名錄體系。成立河池市非遺項目名錄專家評審委員會,持續完善非遺項目四級名錄保護體系。目前,河池市已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1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位居全區首位,有自治區級項目83項,市級項目155項,縣級項目984項。《劉三姐歌謠》入選2019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扶持培養傳承人,確保非遺有序傳承。出台並實施《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每年給予市級非遺傳承人補助經費3000元、縣級非遺傳承人補助經費1500元。目前,河池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人,自治區級85人,市級134人,縣級367人,形成了老、中、青結構合理、有序接力的傳承隊伍。
加快傳承基地建設,拓展非遺保護空間。採取政府推動、專家指導、社區民眾共建的模式,利用博物館、文化站、企業廠房、學校教室等場館,先后建成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東蘭縣三弄瑤族鄉弄寧瑤寨銅鼓文化傳承基地、南丹“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非遺傳習展示中心等非遺傳承場館125個、非遺工坊20個、未成年人非遺傳承基地31個。
強化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快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自治區文旅廳的關心支持下,在河池市設立了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按照實驗區總體規劃統籌建設,成立了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配備了專職管理機構和人員,市本級設立了專項建設資金﹔出台了《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關於推進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建設了銅鼓文化傳承體驗設施、非遺數據庫﹔開展了銅鼓文化調查研究、宣傳教育、傳承培訓等相關工作。形成區、市、縣聯動推進保護區整體性保護工作機制,自治區文旅廳邀請國家及自治區非遺專家進行指導,自治區非遺中心安排中心專家深入河池實地調研,指導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市縣分批分次落實專家指導意見,加快了實驗區建設,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任務,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目標。
找准非遺和現代生活連接點,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結合四點半課堂,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結合四點半課堂,持續開展非遺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活動,推動“雙減”減出特色,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全市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1所、自治區級示范學校11所、市級示范學校27所,縣級示范學校10所,以及全國中小學優秀文化傳承學校1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示范學校1所。如,南丹縣王尚小學開設了銅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飾等15個非遺傳承興趣班,並將國家非遺項目的傳統舞蹈勤澤格拉編成一套課間操推廣。
實施生產性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結合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開展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建成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坊、羅城仫佬族刺繡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紗紙制作技藝工坊等20個非遺工坊,助推4700多名群眾脫貧,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如,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坊、南丹縣朵努手工坊,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通過“作坊+合作社+銷售部+公司”模式,將瑤族服飾銷往全國各地,年營業收入達200萬元以上,吸納110名白褲瑤族村民就業,每人每年增收1.5至2萬元。2022年,《瑤族藍染: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名單。
強化生活性保護,促進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一是加強村落非遺保護,著力加強當地村民及其生活方式的保護和延續,培育和擴大非遺傳承人群。南丹縣投資13.7億元建設“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安置白褲瑤貧困戶1.35萬人,有效保護了國家非遺項目——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和瑤族服飾的傳承環境,裡湖王尚安置點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二是建設非遺特色村鎮、街區,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東蘭縣籌措資金1.8億元,建設巴疇新城,在建設中厚植藍衣壯、銅鼓、螞拐等非遺文化元素,命名銅鼓路、歌圩路、筒噔路、談謠路等街道,組織開展賽銅鼓、唱山歌等非遺傳習活動。三是培育非遺節慶品牌,提升了非遺可見度和影響力,提高了社區民眾的參與感、幸福感、獲得感和自豪感。連續舉辦了二十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是廣西三大藝術節之一。實施“一縣一節”,有效保護傳承壯族螞拐節、白褲瑤年街節、祝著節等非遺節慶。
加強合理利用,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一是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景區、星級飯店、鄉村旅游區,打造優秀案例。依托特色非遺項目,建成宜州劉三姐故裡旅游區、南丹歌婭思谷、巴馬仁壽源等10家4A級景區,都安密洛陀酒店、環江毛南民族酒店等四星級酒店,《夢·巴馬》等常態化旅游商演節目。《廣西南丹:推動非遺文化活態保護與傳承》入選2020年文旅部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羅城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區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二是推出銅鼓文化研學游、劉三姐民族風情游等非遺精品旅游線路。紅色記憶·銅鼓文化研學路線入選2022年度廣西研學旅行精品路線。三是大力開發非遺旅游商品。在景區建設非遺工坊,通過游客宣傳帶動了瑤族服飾微店、丹泉酒天貓店等網絡店鋪銷量的提高。同時,組織參加“廣西有禮”廣西特色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獲銀獎、銅獎、網絡最佳人氣獎、優秀獎等多個獎項。五是積極推廣非遺美食,組織參加“廣西有味·百縣千菜”“廣西美味”等美食評選活動,獲金銀銅獎、最佳人氣獎、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來源:河池市文廣體旅局
![]() |
河池市東蘭縣巴英銅鼓會 |
![]() |
河池市天峨縣壯族螞拐節 |
![]() |
河池市東蘭縣巴英銅鼓會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