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過山瑤家文化園:傳承指尖技藝 助力鄉村振興

![]() |
李素芳團隊堅持“前店后村”模式傳承非遺項目(瑤族服飾) |
“流水聲中響緯車,板橋春暗樹無花。風前何處香來近,隔崦人家午焙茶。”這是元末明初詞人高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過山家》:小溪的流水聲中夾雜著紡紗車吱吱作響,春末的木板橋附近,樹林遮出一片濃蔭,沒有花兒綻放。一陣微風吹來卻有淡淡的清香逼近,是山坳對面的山上人家在烘焙制作茶葉。這樣的場景很合適描寫了位於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的過山瑤家文化園。
從賀州市區驅車,沿著國道207再順著萌諸嶺余脈大桂山的盤山公路行進40分鐘,曲曲折折間行進至半山腰,一個名為“黃石村”的瑤族村寨出現在視野中。這裡有一個“過山瑤家文化園”,在木板橋前,十幾位身穿亮麗瑤族服飾的群眾,圍成半圓,端著酒杯,唱起了迎客歌……
賀州過山瑤家文化園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服飾)傳承基地”。文化園佔地約30畝,除了3畝多是群眾丟荒地,其余是文化園負責人李素芳一家的宅基地和緩坡地。文化園於2016年底開始創建,由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李小蓮工作室、李素芳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賀州市八步區瑤族鄉愁館、鄉村扶貧車間、非遺研習所、非遺講堂、同心文化廣場和小集市以及配套設施組成,總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文化園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推進瑤族服飾定制和銷售產業化,與賀州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廣西科技大學、廣西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師團隊開展合作,共同研發帶有時尚氣息的新式瑤族服飾、瑤族刺繡工藝品和旅游品,每年生產瑤繡產品21000余件。
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芳是文化園的創始人。她出生在“非遺”傳承之家,母親李小蓮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傳承人,被授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李素芳從小看著母親刺繡長大,耳濡目染也跟著母親學習瑤繡。4.5平方厘米的布片上,繡上盤王印、花鳥虫魚等瑤鄉特色圖案。這種繡片尺寸小、圖案細致,要求繡工在方寸之間飛針走線。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征集用於聯合國商務筆記本的封面裝飾物,李素芳設計制作的“瑤族盤王印章”和“年年有魚”兩種瑤繡圖案作品成功被選上,作為裝飾品嵌入筆記本封面,成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派送給各方的禮物。
賀州過山瑤家文化園每年在瑤族聚居村寨和社區舉辦20多場次民族民間技藝培訓活動,李素芳還受邀到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等高等學校傳授瑤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超過1萬名師生參加了培訓活動,瑤繡技藝不斷發揚光大。
依托“前店后村”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模式,賀州過山瑤家文化園被創新打造為融文創、旅游、瑤族刺繡體驗為一體的賀州瑤族服飾和刺繡技藝傳承基地。文化園不僅承擔瑤族傳統服飾和刺繡工藝品設計的制作與生產,同時負責民間繡娘的技術培訓和管理。文化園與500多名留守婦女簽訂合作協議,工坊培訓農村繡娘近180人,堅持招收返鄉務工人員和當地留守人員40余人就業,人均年工資在40000元左右。從小規模的服飾作坊,到初具規模的瑤族服飾公司和刺繡技藝傳承基地,再到把瑤繡銷往世界各地,文化園帶領群眾快步邁向致富道路,助推鄉村振興。該模式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旅廳作為典型在全區進行宣傳推廣。李素芳也先后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還獲得“自治區道德模范提名獎”和“廣西工匠”等榮譽稱號。
賀州過山瑤家文化園首創“非遺+旅游”鄉村創意工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模式,踐行產業“東融”戰略,以大灣區作為主要客源地,經營以展示瑤族服飾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旅游活動。充分挖掘瑤醫瑤藥、瑤歌瑤舞、瑤家美食,開發出長桌宴、長鼓舞、扎染等豐富多彩的民俗體驗項目。目前,文化園每年接待游學人員和游客3萬余人。李素芳公司先后被評選為廣西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自治區首批成長型小微企業、廣西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區靈活居家就業示范基地、自治區文化“雙創”示范企業、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企業、廣西五星級農家樂,是“賀州市東融發展貢獻獎先進集體”。(劉德敢 、郝永群)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李素芳在文化園展廳裡向兒子傳授瑤族傳統服飾文化 |
![]() |
李素芳和團隊成員帶領眾鄉親創辦企業,傳承非遺項目(瑤族服飾)制作技藝,助力鄉村振興 |
![]() |
文化園在傳承瑤服飾文化的同時,向國內外游客展示瑤族傳統風情民俗,宣傳瑤族優秀傳統文化 |
![]() |
市民游客在體驗瑤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拋花球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