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邊界瑤族鄉 文明之風歷久彌新

省際邊界地帶,容易成為基層治理的“死角”,然而,在湘桂交界處,廣西全州縣東山瑤族鄉及附近湖南省村屯的人們抱素懷朴,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把瑤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鄉村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豐碩成果,文明新風扑面而來。
古今同唱文明歌
“瑤家婚姻不一樣,都要照顧爹和娘﹔結婚兩頭都頂戶,老人不把心來擔。”9月11日,一場特殊的婚禮在東山瑤族鄉上塘村舉行。有瑤鄉“山歌仙女”之稱的上塘村婦聯主席奉建英,正在婚禮上即興唱山歌祝福新人。
說這場婚禮特殊,是因為這是東山瑤族同胞所特有的“兩頭扯”。
新郎名叫奉永茂,是上塘村委上塘屯人﹔新娘名叫唐周芳,是黃臘洞村委燕窩村人。身穿瑤族盛裝的送親隊伍裡,不見彩電、冰箱、摩托車等嫁妝,隻有用木桶和竹簍挑著的瑤山米酒、瑤山土豬肉等瑤家特色食品。
更奇怪的是,送親隊伍不是把新娘往新郎家送,而是把新郎往新娘家送。
“兩頭扯”婚禮送親隊伍。盤福妹攝
原來,瑤族先民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兩頭扯”的婚嫁習俗。
據資料記載,東山“兩頭扯”的婚俗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男女戀愛獲得結婚許可后,男方不言娶,女方不言嫁,沒有彩禮,也沒有嫁妝,雙方家庭各辦一場婚禮,雙方都置辦家具,婚后夫妻可在男方家或女方家輪流居住。
“兩頭扯”婚姻帶來涉及家族、子嗣等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化,夫妻同時擔負雙方家庭的責任,共同參與雙方家庭的生產勞動,同時享有對方的土地資源、生產工具、家族財產等。子女可以隨母姓也可以隨父姓,由夫妻商定承頂一頭的門戶家業。
“我家裡和我身邊很多人的婚姻都是‘兩頭扯’。”東山瑤族鄉鄉長盤麗蓉鄉長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人,也是地地道道的瑤族姑娘。
“‘兩頭扯’婚姻模式在東山瑤族鄉流傳久遠、普遍存在,較好地解決了重男輕女和鋪張浪費的問題。早在改革開放以前,‘兩頭扯’的比例就曾高達到80%以上。”盤麗蓉自豪地說,如今東山瑤族鄉的清水、上塘、黃臘洞等村委兩頭婚的比例仍能達到80%以上。
文明傳承,古為今用。東山瑤族鄉結合自身特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瑤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正能量,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
東山瑤族鄉對各種瑤族手工技藝及文化傳說進行收集整理,進一步研究和傳承發展瑤族文化,將瑤族的傳統節日(盤王節、“三月三”山歌節)、瑤族刺繡、織錦、瑤歌瑤舞、風土人情民族風俗等瑤族非遺項目和傳統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設施建設之中。
同時,東山瑤族鄉建設東山瑤族館,把收集整理而來的一些民俗生產生活器具和瑤族手工藝進行歸類,展示瑤民的勤勞與智慧﹔依托節慶,開展臘味節、民俗文化歌舞展演、山歌會、長鼓舞等一系列傳統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共享文化成果,共度歡樂時光,促進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感。
瑤漢齊走文明路
9月10日,正值中秋節。62歲的東山鄉斜水村村民唐大爺家裡高朋滿座,熱鬧非凡。他在大城市工作的兒子帶著愛人回家過節,親朋好友歡聚一堂。
斜水村現有人口1183人,瑤漢雜居,各佔一半。唐大爺是瑤族,他的愛人是漢族。他倆是斜水村最早的瑤漢通婚夫妻之一,婚后相濡以沫、勤勞致富,育有一兒一女,是瑤漢兩族通婚過上幸福生活的典范。
東山瑤族鄉首屆“三月三”山歌大賽現場。盤福妹攝
“我們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建設民族團結宣傳文化長廊,開展民族團結宣傳進街道、進村庄、進校園等活動,使瑤漢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赴山海。”東山瑤族鄉黨委書記呂生廣介紹,鄉裡的廣大黨員干部爭做民族團結踐行者,深入開展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活動,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深入人心,不斷鞏固和發展全鄉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大好局面。
在東山瑤族鄉政府駐地公路兩旁,在每個村的文化牆上,精心設計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內容豐富、生動形象,充分展現了瑤漢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風採。該鄉相關部門利用趕集日等時機,通過懸挂橫幅、擺放宣傳欄、發放宣傳資料、面對面解惑答疑等方式,在街圩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引導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
同時,東山瑤族鄉還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將民族團結作為學生課堂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校園,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在廣大中小學生心裡播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年6月,東山瑤族鄉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近年來,該鄉先后有3人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先后有2個村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湘桂共譜文明曲
“我們兩個屯都叫土溪屯,一個屬於湖南,一個屬於廣西。村子山水相連,村民血脈相融,相處之道就是四個字:和平、和氣。”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大慶坪鄉湘桂村70歲的老支書蔣新生,如數家珍地介紹土溪屯的故事。
土溪屯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村庄。195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以村中塘坪河為界,三分之二的村民入了廣西籍,另一部分村民入了湖南籍,但是地名都叫“土溪”。發展至今,廣西土溪屯有190多人,湖南土溪屯有90多人。
來到村口,蔣新生指著眼前的田洞說:“這塊田是廣西的,旁邊那塊田就是湖南的了。大家的房屋、田地、山林基本上都是混在一起的。等到農忙的時候,廣西人、湖南人在一起種水稻、玉米、紅薯……”
村民的房屋、田地雖交織在一起,但均已分割完成,唯有在山林方面,兩方村民之間時有摩擦。
為了避免糾紛,兩方村民共同制定“村規民約”維護團結和睦。約定封山育林期間不得拔毛竹筍,如果有任何一方的人違反,要罰款……甚至連牛羊吃了別家的農作物應該怎麼處理,都有約定。“村規民約”還會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補充完善,雙方村民都要嚴格遵守。
湘桂土溪屯瑤族群眾共同舉辦的“盤王節”。盤福妹攝
有了共同的行為規范,數十年來,湘桂兩個土溪村人合舟共濟,親如一家,共謀發展。
“我們兩個村子道路一起修,水電一起通,紅白喜事一起辦,大家和諧共處、互幫互助。”東山瑤族鄉竹烏村副主任、廣西土溪屯村民蔣軍青說,遇到矛盾和糾紛時,雙方村干部、當事人坐下來協商解決,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兩個屯分別被全州縣、零陵區評為民族團結示范村。”
土溪屯是湘桂接壤地區共譜文明曲結出的碩果之一。
在東山瑤族鄉,共有9個行政村分別與湖南省零陵區大慶坪鄉、何家洞鎮以及永州市道州縣仙子腳鎮、橋頭鎮山水相連,省際邊界線長達155多公裡。
多年來,東山瑤族鄉、大慶坪鄉、何家洞鎮、仙子腳鎮、橋頭鎮的黨委、政府,以一年一次的“湘桂五鄉鎮聯席會”為抓手,求大同存小異,攜起手來共同促進接壤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省際邊界地區文明之風歷久彌新。(彭遠賀 文雁 蔣勝元 盤福妹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