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 靶向施策
廣西大學:深入實施產教融合 戮力助推鄉村振興

廣西大學把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於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與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相結合,通過共建產教融合研究院,緊密對接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實現“政產學研用”一體化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助力鄉村振興同向同行,著力構建產教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廣西大學巴馬產教融合研究院科研基地。
一、基本情況
2021年1月,廣西大學與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建成立廣西大學巴馬產教融合研究院,目前已建成總面積1360平方米科研基地,設有實驗區、學習區、工作區、學術交流區等四個功能區,共計16間實驗室,可容納50人同時開展工作,已配備科研儀器設備近700萬元。目前,已有近80人進駐巴馬科研基地開展科技研發工作。
二、特色亮點
廣西大學巴馬產教融合研究院立足服務巴馬縣“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大健康產業體系和“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廣西大健康產業龍頭基地”“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的產業布局,聯動校—地—企三方開展產業核心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等工作,為巴馬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和科技支撐,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人才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重大創新舉措,對推動解決地方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培養專業實用性不強、政企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聯培研究生在科研基地開展實驗研究。
三、成效經驗
(一)產業為靶,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精准對接巴馬優勢特色產業,匯聚科技與人才力量,聚焦特色糧食果蔬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醫藥、生物科技及天然飲用水等特色產業開展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產業振興為巴馬鄉村振興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項目為基,構建產教育人新模式
圍繞巴馬優勢特色產業技術需求設立人才專項科研項目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實施“1+1”育人機制,即1個項目承載1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構建校外導師—研究生—校內導師的聯合攻關團隊,形成目標清晰、任務明確的“一對一”精准培養、精准研發的新模式。2021年以來,共設立人才專項科研項目81項,涉及巴馬香豬、肉牛、火麻、山茶油、珍珠黃玉米、旱藕、野生葡萄、巴馬甜茶、天然飲用水、水稻、青柚、長壽人群、益生菌等特色資源及相關產業研究。
(三)人才為要,推動人才建設新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通過建立校內外導師輪流值崗指導機制、提高研究生科研津貼補助等方式,引導、吸引項目科研團隊師生實地進駐巴馬開展科技研發,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層次專業型人才,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八桂大地上”,打造人才輸送正循環。同時,發揮研究院的人才、科技優勢,聚焦產業發展需求,有計劃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為巴馬產業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科研基地實驗區。
四、下一步計劃
(一)強化質量發展。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力爭將廣西大學巴馬產教融合研究院打造成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教融合示范區與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有效助力巴馬實現科教強縣和鄉村振興。
(二)強化示范引領。充分借鑒廣西大學巴馬產教融合研究院建設經驗,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有效發揮學校對廣西經濟建設的科技與智力支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壯美廣西服務。
來源:廣西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