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

她在浩坤湖旅游景區開發中借船出海,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和特色的壯瑤民族文化,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旅游聯動油茶、桑蠶等產業多元化發展,實現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良好開局。
村庄景色。
浩坤村位於百色市凌雲縣南部,地處喀斯特地貌大石山深處,轄8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世居壯、瑤兩個民族,共442戶2001人。近年來,浩坤村強化黨建引領作用,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等突出問題,抓緊抓實農村改革集成工作。浩坤村圍繞山水景觀、生態康養、民族文化特色等做文章,實現鄉村旅游年產值1200萬元左右﹔因地制宜發展油茶產業1290畝,種植桑樹300多畝。圍繞產業特色,浩坤村黨組織探索出資源租賃、門票分紅、景區就業、民宿經營、便民商店、特色產品等“六個一批”增收模式,於2020年底實現全村脫貧摘帽,於2021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0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3800多元,初步實現強村富民。近年來,浩坤村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浩坤湖畔的風雨廊橋。
完善村景共建機制,打造生態宜居新家園。堅持規劃先行,圍繞國家濕地公園浩坤湖建設,先后修訂編制《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概念性規劃》《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總體規劃》《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控制性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建立村“兩委”與景區定期溝通協調機制,組建黨員作戰隊,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使黨員帶領群眾共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程度改善了村屯人居環境。一是大力推進交通路網建設。建成通村二級路8公裡、產業路5公裡、環湖棧道7公裡,修繕公路隧道450米,實現屯屯有大路、戶戶有小路,實現硬化亮化全覆蓋。二是全面強化住房安全保障。組織村“兩委”干部逐戶排查茅草棚等不穩固住房,分類造冊、分類處置,使群眾全部住上安全穩固的磚混房屋。嚴格落實農房管控政策,對農房新建、加建、擴建申請進行認真審核,把好“第一道關口”。三是有效提升村寨建筑風貌。在推進住房改造提升的過程中,組織實施富有壯瑤民族特色的風貌改造。完成浩坤、三合等壯族屯和岩流、浩高新寨等瑤族屯整體改造提升,實現住房民族特色與湖光山色相映襯。四是堅決守護生態資源財富。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全面實行禁養禁牧制度,組織黨員群眾實行常態化巡查,推動落實村屯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有效維護天藍地綠水干淨的良好生態環境。
旅游促發展。
完善發展共享機制,走實強村富民新路子。建立黨支部統籌引富、黨員戶示范帶富、聯合社經營致富機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將浩坤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推動壯瑤群眾增收的產業優勢。一方面,加強村黨組織對村民股份經濟聯合社的領導,提高聯合社經營帶富能力,拓展實施門票分紅、物業出租、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綠色種植、合作經營等村級集體經濟“六個一批”增收模式,有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年收入從零增長到2021年的20萬元。另一方面,實施黨員和致富帶頭人“雙培雙帶”行動,發揮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的幫帶作用,建立資源租賃、門票分紅、景區就業、旅游民宿、便民商店、特色產品等聯農帶農“六個一批”增收模式,帶動村民在產業發展中增收致富,2021年人均純收入超萬元。一是資源租賃增收一批,組織群眾將土地、林地等資源租賃給景區開發利用,年人均增收約1500元﹔二是門票分紅增收一批,協調景區將每年門票收入的10%作為群眾分紅﹔三是景區就業增收一批,組織壯瑤群眾開展適銷對路的技能培訓,推動景區吸納壯瑤群眾到開船、駕車、環衛、酒店服務等崗位就業85人,推動壯瑤群眾參與景區項目建設100多人,年人均增收約2.5萬元﹔四是旅游民宿增收一批,統一盤點壯瑤群眾住房資源,規劃民宿經營布局,共打造精品民宿12家,每家年均增收4萬元以上﹔五是便民商店增收一批,沿旅游精品路線布局商店9家,組織開展進銷貨業務和網絡支付技能培訓,每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六是特色產品增收一批,邀請刺繡大師對婦女進行織造瑤族服飾、壯族繡球等民族手工藝品培訓,鼓勵群眾將自產芭蕉、葛薯、玉米、五色糯米飯、粽子等變成景區商品。
浩坤夜景。
完善黨群共治機制,營造文明和諧新風尚。以智志雙扶為根本,不斷挖掘弘揚壯瑤民族傳統文化,推進壯瑤文化互鑒互融、壯瑤群眾思想理念革新,激發群眾勤勞致富、村寨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建好共治機制。組織制定以鄉村旅游、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等為主要內容的村規民約20條,發揮壯瑤群眾自治能動性。組建“一約四會”“一組兩會”等組織,引導群眾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全村展現出“地干淨、物整潔、人精神”的優美畫卷和良好風貌。二是搭好共治平台。注重改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強理論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文化等宣傳。注重保護、傳承和發揚壯瑤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設立“瑤家夜校”、浩坤村村史館、“豬籠洞”艱苦奮斗教育基地,凝練和宣傳吃苦耐勞、淳朴和善、團結互助、和諧共處的精神文化,使之浸潤於群眾生產生活發展全過程。三是織好共治網絡。將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設立4個屯級黨支部,完善管理制度、活動場所,把黨組織管理服務觸角延伸到自然村和村民小組,引領屯級振興發展、基層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開發建設數字鄉村治理系統,完善基層治理網絡和治安視頻監控網絡,完成綜合治理信息系統與綜治視聯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平台“三網合一”工程建設,設置“警e郵”公安業務自助辦理機,有效提高村屯治理智能化水平。四是搞好共治活動。開展“第一書記夜話”活動,組織群眾回顧艱苦奮斗歷程、探討共同發展路子,凝聚共融互促意識。開展“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把革命傳統、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民族團結等教育送到學生身邊,助力學校立德樹人。開展“百家宴”大聯誼等活動,強化壯瑤群眾溝通融合,推動壯族瑤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營造壯瑤民族語言互通、婚姻互聯、事務互幫的團結一家親良好氛圍。
來源:自治區黨委農辦、百色市凌雲縣黨委農辦、廣西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