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聚焦2022年鄉村振興·廣西>>廣西自然資源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展播>>案例展播

博白縣雙鳳鎮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共享取得良好成果

2022年08月25日16:09 |
小字號

基本情況

博白縣雙鳳鎮,資源稟賦豐裕,生態環境優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強,以八角、玉桂、麻竹、茶葉等經濟作物為主,受自然地形地貌限制,轄區內耕地碎片化問題突出,土地流轉難度較大,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程度低﹔村庄內部布局無序,人居環境較差。2021年以來,博白縣通過實施雙鳳鎮均田村等3個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規模3131.11公頃,總投資11402.58萬元,完成提質改造水田112.4025畝﹔初步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鄉村旅游度假、田園健康養生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提升了鄉村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

博白縣雙鳳鎮均田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獲廣西2021年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通報表揚,通過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使“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帶動村民163戶共759人增收,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60多萬元,實現村集體、企業、社會和村民共同發展、共同獲益,為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實現有效路徑,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有利經驗。

主要做法

(一)優化“三生”空間布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博白縣雙鳳鎮根據自然資源條件稟賦、土地利用現狀和產業特色,著力優化“三生”用地空間布局,著力打造“一個中心,五大功能區”,“一個中心”即:雙鳳村中心區﹔“五大功能分區”即生態農業種植區、油茶種植示范區、十裡長廊產業示范區、特色水果種植區、生態森林涵養區,系統謀劃整治區域內農業生產、村庄建設、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等空間發展需要,為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預留了空間。按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質量有提升”的總體目標,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政策支持,通過實施耕地提質改造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工程,預計可獲補充耕地指標188.39畝、增減挂鉤指標33.46畝,預期可實現收益2042萬元,將其反哺鄉村建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二)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著力提升鄉村“形實魂”。博白縣雙鳳鎮在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中重視本土客家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對37座的老宅和10余問古祠堂採用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打造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廳﹔深入挖掘綠珠女傳說,建設綠珠女文化村標、賢竹林、七巧園等客家鄉村旅游文化展示點。按照客家人生產生活習慣布局和設計村庄鄉村風貌和鄉村生態環境,如:良榮村投資600萬元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河道生態駁岸,建成3座攔沙壩和1座陝壩、4座抽水站,修建灌溉渠道3203米,拆除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房屋9處,面積1995平方米﹔拆除農村危舊房28棟,拆除面積8645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雜草雜物等10多噸,建成具有漁家特色的“微菜園”約400多平方米,實施廁所改造11處,鋪設混凝土路面4.8公裡,對新建的宅基地統一規劃設計,對房屋外立面進行改造,形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打造田園綜合體,促進現代農業項目規模化實施。統籌利用生產空間,結合當地大型綜合農業開發示范核心基地建設,引入社會資本採用EPC總承包模式經營運作,推動項目區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已投入資金2350多萬,共流轉山嶺5077畝、耕地680畝,建成1500畝麻竹基地,1000畝百香果示范基地,260畝茶葉基地,400畝牛大力基地,種植肉桂110畝、八角100畝,優質香水擰橡280畝。同時利用項目區內原有的田園、生態景觀和客家歷史文化資源,推動農、旅產業融合,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鄉村旅游度假、田園健康養生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四)全民參與會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共享。博白縣雙鳳鎮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建立“公司+支部+基地+農戶”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村民以土地流轉收益和房屋入股等方式參與,通過“租金保底+盈余分紅+打工收入”形式,分享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多重收益,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涉及的房屋拆舊、排水溝渠、農村道路等簡易工程施工,由村集體組織村民投勞投產,實現了“村民變股東”,激發村民參與全域綜合整治的積極性。

成效成果

(一)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區通過實施風貌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了村庄內部“臟、亂、差”現象,變得整潔而通達,同時配套完善給水、排污、廚廁,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通過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淨化了水質,恢復了河道生態功能,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田規模化利用,優化鄉村生活、生產質量,提升了村民獲得感。

(二)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打造以現代農業種植示范點為基礎的農業田園綜合體,布局多樣化、規模化種植,並與當地自然資源緊密結合,以農業生產、加工及經營銷售帶動休閑旅游,促進了鄉村旅游、康養、科教等產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預計年產值700萬元,年可接待游客50萬人次,年新增收入250萬元,有效保障各類項目良性運轉和資金平衡,增強鄉村經濟實力,使“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

(三)提高了村民收入。通過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形成村民致富輻射區。如:均田村十裡長廊產業示范基地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已解決了190名勞動力就業問題。以多元化合作機制,帶動村民163戶共759人增收,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60多萬元,實現村集體、企業、社會和村民共同發展、共同獲益的良好局面。

來源:玉林市自然資源局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